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创新点 | 第10页 |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系统的构建辅导员激励机制 | 第10页 |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与激励问题相关的角色定位问题 | 第10页 |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多层次调查对象的综合 | 第10页 |
2 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0-14页 |
·相关概念 | 第11页 |
·"激励"的含义 | 第11页 |
·"激励机制"的含义 | 第11页 |
·国外的激励理论概述 | 第11-12页 |
·关于"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3 我国高校辅导员激励的历史沿革 | 第14-16页 |
·我国高校辅导员激励的历史沿革 | 第14-16页 |
·辅导员制度萌芽时期对辅导员队伍的激励 | 第14页 |
·辅导员制度的确立时期对辅导员队伍的激励 | 第14-15页 |
·辅导员制度的中断 | 第15页 |
·辅导员制度的重建时期对辅导员队伍的激励 | 第15-16页 |
·辅导员的规范化时期对辅导员队伍的激励 | 第16页 |
4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分析 | 第16-23页 |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现状 | 第17-20页 |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知情况 | 第17-20页 |
·官方对辅导员职业定位情况 | 第17页 |
·学术界对于辅导员职业定位情况 | 第17页 |
·学校相关人员对辅导员定位认识 | 第17-18页 |
·辅导员自身对于本职业的定位 | 第18-19页 |
·学生的看法 | 第19-20页 |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0-23页 |
·对辅导员的宏观职业定位不够清晰 | 第20-21页 |
·学校对辅导员职业定位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 第21页 |
·辅导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宏观角色定位间存在偏差 | 第21-22页 |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对辅导员的重要性评价不高 | 第22-23页 |
5 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3-33页 |
·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现状 | 第23-30页 |
·高校辅导员的入口现状 | 第23-24页 |
·辅导员的激励管理现状 | 第24-27页 |
·辅导员的绩效考评现状 | 第24-25页 |
·辅导员薪酬福利管理现状 | 第25-26页 |
·辅导员培训组织现状 | 第26-27页 |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规划现状 | 第27-29页 |
·辅导员职业发展管理现状 | 第29-30页 |
·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问题分析 | 第30-33页 |
·对辅导员激励工作重视不够 | 第30-31页 |
·对辅导员的物质激励不够 | 第31页 |
·对辅导员发展性激励不够 | 第31-32页 |
·对辅导员激励的制度建设不够 | 第32-33页 |
6 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完善 | 第33-45页 |
·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原则 | 第33-35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3-34页 |
·双向支持原则 | 第34页 |
·公平性原则 | 第34页 |
·针对性原则 | 第34页 |
·及时性原则 | 第34-35页 |
·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原则的应用 | 第35-36页 |
·提升辅导员的能力 | 第35页 |
·满足辅导员个性化需求 | 第35-36页 |
·促进辅导员潜力的挖掘 | 第36页 |
·保证高校辅导员可持续发展 | 第36页 |
·建立多层次的辅导员激励机制 | 第36-45页 |
·国家宏观政策激励 | 第37页 |
·学校的辅导员激励机制 | 第37-43页 |
·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 第37-38页 |
·调整辅导员招聘条件,探索辅导员专业分工 | 第38-39页 |
·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 第39-40页 |
·改善辅导员薪酬体系,提升辅导员薪酬满意度 | 第40-41页 |
·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营造学习激励性组织氛围 | 第41-42页 |
·完善辅导员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 | 第42-43页 |
·高校辅导员有效激励机制的实现途径 | 第43-45页 |
·根据辅导员自身需求制定激励计划 | 第43页 |
·激励过程兼顾"制度化"和"人性化" | 第43-44页 |
·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详细摘要 | 第50-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