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26-3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6-27页 |
|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GIS空间数据的层次表达方法 | 第30-42页 |
| ·引言 | 第30-32页 |
| ·层次的概念、分类、特征及作用 | 第32-35页 |
| ·层次概念 | 第32页 |
| ·层次的分类 | 第32-33页 |
| ·层次的特征 | 第33-35页 |
| ·层次的作用 | 第35页 |
| ·GIS空间数据表达的层次方法 | 第35-40页 |
| ·空间位置的层次表达 | 第35-36页 |
| ·空间关系的层次表达 | 第36-38页 |
| ·语义的层次表达 | 第38-40页 |
| ·实验分析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基于城市形态学原理的空间目标层次索引方法 | 第42-58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城市形态学基本原理 | 第43-46页 |
| ·形态学 | 第43-44页 |
| ·城市形态学 | 第44-46页 |
| ·基于城市形态学原理的空间索引方法及编码 | 第46-50页 |
| ·现有的空间索引方法及其分类 | 第46-47页 |
| ·基于城市形态学原理的层次空间索引概念框架 | 第47-49页 |
| ·基于城市形态学原理的层次空间索引编码 | 第49-50页 |
| ·实验分析 | 第50-56页 |
| ·实验一 | 第51-52页 |
| ·实验二 | 第52-55页 |
| ·实验三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多尺度地图空间目标匹配方法 | 第58-81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已有目标匹配方法分类 | 第58-59页 |
| ·多尺度地图空间目标匹配的分类 | 第59-60页 |
| ·多尺度地图空间目标匹配模式与策略 | 第60-75页 |
| ·点目标与点目标匹配 | 第61-63页 |
| ·面目标与点目标匹配 | 第63-64页 |
| ·面目标与线目标匹配 | 第64-69页 |
| ·面目标与面目标匹配 | 第69-75页 |
| ·实验分析 | 第75-80页 |
| ·实验一 | 第75-76页 |
| ·实验二 | 第76-77页 |
| ·实验三 | 第77-79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基于信息传输模型的多尺度目标相似度计算方法 | 第81-93页 |
| ·引言 | 第81-82页 |
| ·信息论基本原理 | 第82-84页 |
| ·信息传输模型 | 第82-83页 |
| ·相似性度量模型 | 第83页 |
| ·信息熵、互信息与条件熵 | 第83-84页 |
| ·互信息的计算 | 第84-88页 |
| ·单个面目标之间互信息的计算 | 第84-85页 |
| ·不同匹配模式目标间互信息的计算 | 第85-87页 |
| ·不同匹配模式面目标间面目标相似度衡量指标 | 第87-88页 |
| ·实验分析 | 第88-92页 |
| ·实验一 | 第88-90页 |
| ·实验二 | 第90-91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1-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六章 基于多尺度目标匹配的变化探测 | 第93-111页 |
| ·引言 | 第93-94页 |
| ·地图变化探测方法 | 第94页 |
| ·多尺度地图空间目标差异驱动因素和目标变化类型 | 第94-98页 |
| ·空间目标差异驱动因素 | 第95-97页 |
| ·空间目标变化类型 | 第97-98页 |
| ·基于目标匹配的面目标变化探测 | 第98-104页 |
| ·面—点匹配目标之间的变化探测 | 第98-99页 |
| ·面—线匹配目标之间的变化探测 | 第99-101页 |
| ·面—面匹配目标之间的变化探测 | 第101-104页 |
| ·实验分析 | 第104-109页 |
| ·实验一 | 第104-105页 |
| ·实验二 | 第105-10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8-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1-11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