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宗禅修模式的演变历史及其原因和特点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导言 | 第7-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 ·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0-12页 |
| 2 禅和南宗禅 | 第12-19页 |
| ·禅 | 第12-15页 |
| ·禅定 | 第13页 |
| ·禅悟 | 第13-15页 |
| ·南宗禅 | 第15-19页 |
| ·南宗禅慧能的禅学思想 | 第15-17页 |
| ·南宗禅慧能禅学思想的影响 | 第17-19页 |
| 3. 南宗禅修模式的演变过程 | 第19-42页 |
| ·晚唐五代时期的祖师禅 | 第19-27页 |
| ·祖师禅形成的时间与原因 | 第20-23页 |
| ·祖师禅的表现形式 | 第23-26页 |
| ·祖师禅的地位和作用 | 第26-27页 |
| ·北宋时期的文字禅 | 第27-32页 |
| ·文字禅形成的时间和原因 | 第27-29页 |
| ·文字禅的表现形式 | 第29-31页 |
| ·文字禅的地位和作用 | 第31-32页 |
| ·两宋之际的看话禅 | 第32-33页 |
| ·看话禅提出的时间与原因 | 第32页 |
| ·看话禅的表现形式 | 第32-33页 |
| ·看话禅的地位与作用 | 第33页 |
| ·南宋时期的默照禅 | 第33-37页 |
| ·默照禅提出的时间与原因 | 第34页 |
| ·禅修模式的特点 | 第34-36页 |
| ·默照禅的地位与作用 | 第36-37页 |
| ·明朝时期的念佛禅 | 第37-42页 |
| ·念佛禅兴起的时间与原因 | 第37-38页 |
| ·念佛禅的表现形式 | 第38-40页 |
| ·念佛禅的地位与作用 | 第40-42页 |
| 4 南宗禅修模式演变原因及特点分析 | 第42-49页 |
| ·南宗禅修模式演变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 ·影响南宗禅修模式演变的社会条件 | 第42-43页 |
| ·影响南宗禅修模式演变的宗教内部条件 | 第43-44页 |
| ·南宗禅修模式演变呈现的特点 | 第44-49页 |
| ·灵活性和多样性 | 第44-45页 |
| ·生活化和个体性 | 第45-47页 |
| ·社会性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