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

内容提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9页
前言第19-33页
 一、"典型性"影像娱乐文化:中国当代"主旋律"既成背景第19-26页
 二、"非典型性"影像文本命名:多元复合的文化新异征象的表现第26-33页
第一章 碎片化"无厘头"影像:现实与历史的特殊认知与审度第33-106页
 一、"无厘头"电影:作为后现代图像文化意义的理论探讨第34-41页
  (一) 图像作为文化表征:"无厘头"电影后现代方式更替的合理性第34-37页
  (二) 后现代的"图绘"转向:"无厘头"影像新型认知功能确立第37-39页
  (三) 零散性碎片化感知:"无厘头"影像的对应阐释与任意性意义探索第39-41页
 二、周星驰电影结构类型特征:"无厘头"后现代文化的反叛性面貌第41-53页
  (一) 承续喜剧传统的反叛性探索:"无厘头"类型电影的后现代特色第41-46页
  (二) 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融合第46-50页
  (三) 语言方式:思维跳跃和逻辑含混的特殊幽默"大话"第50-53页
 三、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现实与历史的碎片化与踪迹化表征第53-68页
  (一)"无厘头"影像方式的更新:相对主义认知意识的渗透第53-57页
  (二) "无厘头"影像的符码:生活现实的碎片化表征第57-62页
  (三) "无厘头"影像碎片:历史文化的解构性痕迹第62-68页
 四、"大话影像"与"世说新语"普泛:"无厘头""大话"的强大影响第68-106页
  (一) 影视曲艺中的"大话"意识:"无厘头"影像文化的普泛第68-92页
  (二) 网络新媒介中的"无厘头"写作碎片:哲理性的另类妄言异语第92-106页
第二章 虚幻的历史剧:历史文化的娱乐性"戏说"第106-162页
 一、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状态:"历史真实"的缺失与断裂第107-122页
  (一) 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眩目铺张的影像景观第107-111页
  (二) 淡化"历史真实"后的虚构:对历史通识与禁忌的忽视第111-117页
  (三) 历史文化知性的缺失: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第117-122页
 二、历史叙事的虚构特性:"戏说"历史剧的合理化意义第122-138页
  (一) 主观化的历史再"阐释":影视历史剧的"正说"与"戏说"第122-126页
  (二) 传统文化中历史的更新阐释:影视历史剧虚构性书写成为常态第126-133页
  (三) 影视历史剧本质、功能与要求:娱乐审美游戏与现代人文意识第133-138页
 三、历史影像的消费性符号:社会迷幻心理与民族审美意识的融汇第138-148页
  (一) 影视"符号"的"拟像"环境:契合受众心理的历史剧消费第138-141页
  (二) 历史的影像"符号"系统:对社会大众困惑与期求的抚慰第141-144页
  (三) 通俗化"趣味"与"情感"叙事:对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守持第144-148页
 四、皇国史观与大国强者形象:历史剧中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批判第148-162页
  (一) 皇国史观下的历史剧:传统政治文化意识的烘托第148-154页
  (二) 矛盾性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权谋政治文化与大国强者意识第154-162页
第三章 复制的"真人秀":大众社会奇异景观的镜象第162-224页
 一、真人参与的"秀"场:从西方到中国的电视游戏表演浪潮的崛起第162-180页
  (一) 电视"真人秀"形式:在影像虚拟中植入和强化真实元素第162-166页
  (二) 国外主要的"真人秀":探索生活新兴意趣与奇观的"舞台"第166-172页
  (三)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形态的引进与本土化元素融合第172-180页
 二、本土"真人秀"的表达镜像:中国社会文化景观的复现第180-195页
  (一) "真人秀"节目的繁复:影像实践中的中国大众娱乐新体验第180-191页
  (二) 电视"真人秀"的文化观照:社会景观的镜象化复现第191-195页
 三、"真人秀"的复制与模仿力量:对"中国原创"问题的焦虑第195-206页
  (一) 国内"真人秀"模仿方式:后现代影像复制的创新力量第195-202页
  (二) "真人秀""本土原创"焦虑:复制方式引发的文化碰撞第202-206页
 四、"真人秀"收视率的追逐:商业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复杂意义第206-224页
  (一) "真人秀"收视率的驱动力量:商业经济与情感顺应第206-215页
  (二) 主流观念与文化真实:"真人秀"收视效应中的复杂性第215-224页
第四章 网络"恶搞"视频:新媒体里的戏谑亚文化讽喻第224-290页
 一、从网络语言"恶搞"到影像"恶搞":"恶搞"文化的众生世态第225-245页
  (一) 互联网新媒介促发"去影视化":"草根"性网络视频出现第225-228页
  (二) 戏仿文字、诗歌与流行语文"恶搞":网络大众的调侃与游戏第228-238页
  (三) 网络影像的"恶搞":戏谑式的重新编配与搞怪第238-245页
 二、胡戈与网络"恶搞"视频:对主流"正搞"文化的思索第245-263页
  (一) 胡戈的"恶搞"视频试制:对现实文化的娱乐性讽喻第245-255页
  (二) 网络"恶搞"视频娱乐:对虚伪"正搞"文化的厌弃第255-263页
 三、网络"恶搞"视频兴盛:青年亚文化内容与形态的颠覆性表现第263-276页
  (一) 亚文化中的青年新异潮流:网络"恶搞"影像文化张力的激发第263-266页
  (二) "恶搞"亚文化泛滥:对正统典范文化的"粗鄙化"颠覆第266-273页
  (三) 网络"恶搞"的亚文化价值:追新逐奇中的自由精神诉求第273-276页
 四、狂欢状态下的"恶搞"文化争端:网络"恶搞"面临的管制困境第276-290页
  (一) "恶搞"视频传播的本相:大众娱乐文化的狂欢第276-281页
  (二) "恶搞"文化争端:遵从文化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创作理念第281-285页
  (三) 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法律法规框架下的管理第285-290页
余论 "非典型性"影像的反叛色彩:审视文化更新的一种路径第290-298页
 一、影像"娱情"游戏功能的强化:对"非典型性"文本影响的忧虑第290-294页
 二、开明与自由的文化更新路径:"非典型性"影像创造的机制第294-298页
作为结论媒介时代的流行文本: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新第298-306页
 一、流行文本的媒介化传播:关联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替第298-301页
 二、流行文本的丰富媒介形态:重构当下文化意识的多维情势第301-304页
 三、探索流行媒介文本中的意识:拓新多元文化观念与知性第304-306页
参考文献第306-325页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第325-326页
致谢第326-327页

论文共3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审判查理一世与英国君权观的变化
下一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