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9-15页 |
注释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浊世翩翩美少年 | 第15-25页 |
第一节 知识体系的童年渊源 | 第15-17页 |
·薄弱的古典文化修养 | 第15-16页 |
·初沐西风的少年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坎坷求学路 | 第17-22页 |
·远赴长沙 | 第17-19页 |
·雏鹰飞上海 | 第19-22页 |
第三节 赴日求火 | 第22-23页 |
注释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如火如荼的"左联"时代 | 第25-51页 |
第一节 锋芒初露:一个有争议的"左联"负责人 | 第25-31页 |
·所谓的"奴隶总管":"左联"党团书记 | 第25-30页 |
·尼采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同一营垒里的矛盾漩涡:两个口号之争 | 第31-39页 |
·内部矛盾的起因 | 第31-33页 |
·激烈的两个口号之争 | 第33-37页 |
·难堪的"闲适" | 第37-38页 |
·假如鲁迅还活着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左翼时期周扬思想文化活动的阶段性分析 | 第39-48页 |
·世界性的左倾背景 | 第39-41页 |
·理论最大功绩:引进"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口号 | 第41-44页 |
·反省"题材决定论" | 第44-45页 |
·艺术需要形象思维之辨析 | 第45-48页 |
注释 | 第48-51页 |
第三章 红色延安:毛泽东文艺思想代言人 | 第51-81页 |
第一节 结缘毛泽东:开始文字之交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峥嵘鲁艺:中国文艺行政领导之成长摇篮 | 第53-59页 |
·回归文艺界:鲁艺副院长 | 第54-57页 |
·文学批评原则: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之辨析 | 第57-59页 |
第三节 鲁艺整风沧桑 | 第59-65页 |
·"关门提高"的鲁艺 | 第59-60页 |
·如火如荼的延安整风 | 第60-62页 |
·亡羊补牢的鲁艺"整风" | 第62-65页 |
第四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言人 | 第65-72页 |
·从"文学从属于政治"到"文学是政治的工具" | 第65-68页 |
·注经式阐释者 | 第68-71页 |
·"凡事有经有权" | 第71-72页 |
第五节 "民族形式论"之辨析 | 第72-77页 |
·民族形式论之理论根源:毛泽东文艺思想 | 第72-76页 |
·民族形式论的果实:"赵树理方向" | 第76-77页 |
注释 | 第77-81页 |
第四章 功过交织的十七年 | 第81-133页 |
第一节 继往开来的第一次文代会 | 第81-83页 |
第二节 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筚路蓝缕 | 第83-89页 |
·意气风发的文艺政策制定者 | 第83-85页 |
·颇有实绩的戏剧改革者 | 第85-89页 |
第三节 主持编写高校文科教材 | 第89-96页 |
第四节 "文艺十条"与"文艺八条" | 第96-102页 |
·第一个文艺界纠"左"文件:"文艺八条" | 第96-99页 |
·局部纠"左":不再提文艺为政策服务 | 第99-100页 |
·纠"左"的文艺思想:"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 第100-102页 |
第五节 所谓的"两面派" | 第102-107页 |
·两面的人格 | 第102-104页 |
·勉强过关的运动:批《武训传》 | 第104-107页 |
第六节 千古奇冤胡风案 | 第107-116页 |
·由学术讨论转为政治批判的批"红学" | 第107-109页 |
·从政治问题到刑事案件的胡风案 | 第109-116页 |
第七节 结怨丁玲 | 第116-125页 |
·丁、陈案起因:非个人恩怨 | 第116-118页 |
·身不由己的反右 | 第118-121页 |
·积极主动地深化文艺界反右运动 | 第121-122页 |
·作为"保护伞"的另一面 | 第122-125页 |
第八节 弃车保帅:批"三条汉子" | 第125-129页 |
注释 | 第129-133页 |
第五章 文革恶梦 | 第133-141页 |
第一节 成为"文艺黑线"的"总头目" | 第133-138页 |
第二节 从敌我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 | 第138-140页 |
注释 | 第140-141页 |
第六章 新时期风云 | 第141-173页 |
第一节 复出之路 | 第141-144页 |
第二节 有限的反思: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第144-149页 |
·真诚的道歉 | 第144-146页 |
·有限的反思 | 第146-149页 |
第三节 "异化"探讨的轩然大波 | 第149-159页 |
·探讨"异化"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 第149-151页 |
·探讨"异化"之利弊 | 第151-154页 |
·"异化"探讨成为政治事件 | 第154-157页 |
·悲剧的结尾:植物人 | 第157-159页 |
第四节 不完善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 第159-170页 |
·定于一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第159-162页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的内部矛盾 | 第162-166页 |
·"革命现实主义"加"革命浪漫主义"之辨析 | 第166-168页 |
·"文革"后的反思与局限 | 第168-170页 |
注释 | 第170-173页 |
结语 | 第173-1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7-183页 |
后记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