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身份行为及其效力瑕疵的基础理论 | 第16-22页 |
2.1 身份行为的界定 | 第16-20页 |
2.1.1 身份行为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身份行为的特征 | 第16-18页 |
2.1.3 身份行为的类型 | 第18-20页 |
2.2 身份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 | 第20-21页 |
2.2.1 身份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的理论争议 | 第20页 |
2.2.2 身份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 第20-21页 |
2.3 身份行为的效力瑕疵及其类型 | 第21-22页 |
2.3.1 身份行为效力瑕疵的界定 | 第21页 |
2.3.2 身份行为效力瑕疵的类型 | 第21-22页 |
3 我国身份行为效力瑕疵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3.1 我国身份行为效力瑕疵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3.1.1 我国瑕疵婚姻行为的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3.1.2 我国瑕疵收养行为立法现状 | 第23页 |
3.2 我国身份行为效力瑕疵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3.2.1 身份行为的效力瑕疵体系不完整 | 第23-24页 |
3.2.2 身份行为的效力瑕疵事由不科学 | 第24页 |
3.2.3 身份行为效力瑕疵法律后果的规定存在不足 | 第24-26页 |
4 身份行为效力瑕疵的比较法分析 | 第26-31页 |
4.1 瑕疵婚姻行为的比较考察 | 第26-28页 |
4.1.1 英美法系瑕疵婚姻行为立法 | 第26-27页 |
4.1.2 大陆法系瑕疵婚姻行为立法 | 第27-28页 |
4.2 瑕疵收养行为的比较考察 | 第28-30页 |
4.2.1 英美法系瑕疵收养行为立法 | 第28-29页 |
4.2.2 大陆法系瑕疵收养行为立法 | 第29-30页 |
4.3 域外身份行为效力瑕疵制度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1页 |
5 我国身份行为效力瑕疵制度的完善 | 第31-38页 |
5.1 明确身份行为效力瑕疵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31-32页 |
5.1.1 身份行为效力瑕疵制度设计应以稳定婚姻家庭为价值取向 | 第31页 |
5.1.2 身份行为效力瑕疵制度设计应注意与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衔接 | 第31-32页 |
5.1.3 身份行为效力瑕疵制度设计应区别于财产行为 | 第32页 |
5.2 完善身份行为效力瑕疵的事由 | 第32-36页 |
5.2.1 婚姻行为效力瑕疵的事由 | 第32-35页 |
5.2.2 收养行为效力瑕疵的事由 | 第35-36页 |
5.3 完善效力瑕疵身份行为的法律后果 | 第36-38页 |
5.3.1 规定效力瑕疵身份行为的瑕疵治愈规则 | 第36页 |
5.3.2 完善身份行为被宣告无效和撤销后的溯及力规则 | 第36-37页 |
5.3.3 关于效力瑕疵身份行为中诚信当事人的保护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