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能源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1.2 国内政策要求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超低能耗建筑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 第15-16页 |
1.3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内涵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超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要素 | 第21-30页 |
2.1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简介 | 第21-25页 |
2.1.1 被动式设计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指标 | 第21-25页 |
2.2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要素 | 第25-29页 |
2.2.1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 第25-26页 |
2.2.2 建筑无热桥设计 | 第26-28页 |
2.2.3 建筑气密性设计 | 第28页 |
2.2.4 建筑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郑州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模型建构 | 第30-49页 |
3.1 建筑模拟及DesignBuilder软件介绍 | 第30-35页 |
3.1.1 建筑模拟的意义 | 第30-31页 |
3.1.2 模拟软件(DesignBuilder)介绍 | 第31-32页 |
3.1.3 建筑热过程模拟模型建立 | 第32-35页 |
3.2 建筑信息及测试方案选择 | 第35-43页 |
3.2.1 郑州地区气候条件 | 第35-36页 |
3.2.2 建筑基本信息 | 第36-37页 |
3.2.3 建筑主要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 第37-41页 |
3.2.4 测试方案选择 | 第41-43页 |
3.3 建立建筑模型 | 第43-45页 |
3.3.1 建立模型 | 第43-44页 |
3.3.2 设定参数 | 第44-45页 |
3.4 建筑模型验证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郑州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 第49-72页 |
4.1 建筑朝向节能分析 | 第51-54页 |
4.2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分析 | 第54-66页 |
4.2.1 屋顶传热系数节能分析 | 第54-55页 |
4.2.2 各朝向窗墙面积比节能分析 | 第55-57页 |
4.2.3 围护结构双因素耦合节能分析 | 第57-65页 |
4.2.4 围护结构能耗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 第65-66页 |
4.3 新风热回收系统节能分析 | 第66-71页 |
4.3.1 夏季建筑能耗模拟结果 | 第67-68页 |
4.3.2 冬季建筑能耗模拟结果 | 第68-69页 |
4.3.3 全年建筑能耗模拟结果 | 第69-70页 |
4.3.4 基于全年建筑能耗模拟的优化分析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郑州地区典型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方案研究 | 第72-95页 |
5.1 郑州地区居住建筑概况 | 第72-80页 |
5.1.1 郑州地区居住建筑特点调查 | 第72-75页 |
5.1.2 郑州地区典型居住建筑模型构建 | 第75-79页 |
5.1.3 郑州地区典型居住建筑能耗模拟分析 | 第79-80页 |
5.2 郑州地区典型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分析 | 第80-92页 |
5.2.1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设计分析 | 第80-85页 |
5.2.2 建筑窗墙面积比节能设计分析 | 第85-89页 |
5.2.3 建筑能耗指标分析 | 第89-91页 |
5.2.4 室内热舒适度分析 | 第91-92页 |
5.3 建筑节能率分析 | 第92-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5-96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参与项目和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