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氢能概述 | 第15-17页 |
1.2 储氢方法 | 第17-19页 |
1.3 储氢材料概述 | 第19-27页 |
1.3.1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 | 第19-22页 |
1.3.2 金属氢化物 | 第22-23页 |
1.3.3 轻金属配位氢化物 | 第23-25页 |
1.3.4 其他储氢材料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7-45页 |
2.1 MgH_2的结构和储氢性能 | 第27-29页 |
2.2 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9-42页 |
2.2.1 镁基储氢材料的合金化改性 | 第29-32页 |
2.2.2 镁基储氢材料的催化改性 | 第32-37页 |
2.2.3 镁基储氢材料的纳米化改性 | 第37-40页 |
2.2.4 镁基储氢材料与其他其他轻质配位氢化物复合改性 | 第40-42页 |
2.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45-53页 |
3.1 样品制备 | 第45-46页 |
3.1.1 无水无氧操作 | 第45页 |
3.1.2 水热合成法 | 第45页 |
3.1.3 机械球磨法 | 第45-46页 |
3.2 样品的物性与微观结构表征 | 第46-47页 |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6页 |
3.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6页 |
3.2.3 N_2吸/脱附技术 | 第46-47页 |
3.2.4 扫面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7页 |
3.2.5 激光拉曼光谱法分析(Raman) | 第47页 |
3.3 样品储氢性能的表征 | 第47-53页 |
3.3.1 Sieverts式储氢性能测试仪 | 第47-48页 |
3.3.2 储氢性能测试 | 第48-49页 |
3.3.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 第49-50页 |
3.3.4 放氢动力学模型的表征 | 第50-51页 |
3.3.5 放氢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第51-52页 |
3.3.6 放氢热力学的表征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碳纳米管负载Co纳米颗粒催化改性MgH_2的储氢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53-77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53-54页 |
4.2.2 样品制备 | 第54-55页 |
4.2.3 样品表征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6页 |
4.3.1 前驱体ZIF-67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 | 第55-61页 |
4.3.2 前驱体ZIF-67纳米颗粒对Co@C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61-66页 |
4.3.3 MgH_2-Co@CNTs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 | 第66-69页 |
4.3.4 MgH_2-Co@CNTs复合体系的表观活化能 | 第69-70页 |
4.3.5 Co@CNTs催化改性MgH_2吸放氢性能的作用机理 | 第70-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碳纳米管负载双金属Co/Pd催化改性MgH_2的储氢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77-99页 |
5.1 引言 | 第77-7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78页 |
5.2.2 样品制备 | 第78-79页 |
5.2.3 样品表征 | 第7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8页 |
5.3.1 竹节状碳纳米管负载纳米钴(Co@BCNTs)的结构表征 | 第79-82页 |
5.3.2 竹节状碳纳米管负载纳米钴/钯(Co/Pd@BCNTs)的结构表征 | 第82-85页 |
5.3.3 MgH_2-Co/Pd@BCNTs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 | 第85-89页 |
5.3.4 MgH_2-Co/Pd@BCNTs复合体系的放氢动力学模型和表观活化能 | 第89-92页 |
5.3.5 Co/Pd@BCNTs改善MgH_2吸放氢性能的作用机理 | 第92-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竹节状碳纳米管原位负载MgH_2复合体系及其可逆吸放氢性能研究 | 第99-131页 |
6.1 引言 | 第99-10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0-102页 |
6.2.1 实验原料 | 第100页 |
6.2.2 样品制备 | 第100-101页 |
6.2.3 样品表征 | 第101-10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29页 |
6.3.1 碳纳米管(CCNTs、BCNTs)的微观结构表征 | 第102-107页 |
6.3.2 MgH_2@CNTs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表征 | 第107-111页 |
6.3.3 MgH_2@CNTs复合体系的可逆储氢性能 | 第111-115页 |
6.3.4 MgH_2@CNTs复合体系的放氢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 第115-119页 |
6.3.5 MgH_2@BCNTs复合体系的吸放氢过程中的物相转变 | 第119-123页 |
6.3.6 高压压实MgH_2@CNTs-750复合体系的结构特征 | 第123-125页 |
6.3.7 高压压实MgH_2@CNTs-750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及机理分析 | 第125-12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表面功能化竹节状碳纳米管原位负载MgH_2复合体系及其可逆吸放氢性能研究 | 第131-157页 |
7.1 引言 | 第131-132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32-133页 |
7.2.1 实验原料 | 第132页 |
7.2.2 样品制备 | 第132-133页 |
7.2.3 样品表征 | 第133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54页 |
7.3.1 FBCNTs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结构表征 | 第133-141页 |
7.3.2 MgH_2@FBCNTs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表征 | 第141-142页 |
7.3.3 MgH_2@FBCNTs复合体系的可逆储氢性能 | 第142-146页 |
7.3.4 MgH_2@FBCNTs复合体系的放氢动力学模型和活化能 | 第146-149页 |
7.3.5 MgH_2@FBCNTs复合体系在吸放氢过程中的物相转变 | 第149-152页 |
7.3.6 氟化处理改善MgH_2@FBCNTs复合体系吸放氢性能的作用机理 | 第152-15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4-157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7-161页 |
8.1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157-159页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9-160页 |
8.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个人简介 | 第183-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