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6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最新进展 | 第12-26页 |
1.2.1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组成 | 第13-15页 |
1.2.2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 第15-22页 |
1.2.3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 | 第22-26页 |
1.3 二维超薄片在光催化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 第26-34页 |
1.3.1 二维金属氧化物纳米片光催化剂 | 第26-30页 |
1.3.2 二维金属硫化物纳米片光催化剂 | 第30-32页 |
1.3.3 其他二维纳米片光催化剂 | 第32-34页 |
1.4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最新进展 | 第34-45页 |
1.4.1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基本原理 | 第34-37页 |
1.4.2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性能研究 | 第37-41页 |
1.4.3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机理研究 | 第41-45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60页 |
第2章 缺陷态硫化铟锌超薄片促进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性能 | 第60-80页 |
2.1 引言 | 第60-6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2.2.1 样品制备 | 第61页 |
2.2.2 产物表征 | 第61-62页 |
2.2.3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测试 | 第62页 |
2.2.4 表面光电压谱测试 | 第62页 |
2.2.5 正电子湮没谱测试 | 第62页 |
2.2.6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62-6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3页 |
2.3.1 富含Zn缺陷ZnIn_2S_4超薄片和贫Zn缺陷ZnIn_2S_4超薄片的表征 | 第63-67页 |
2.3.2 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和能带结构的表征 | 第67-69页 |
2.3.3 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测试 | 第69-71页 |
2.3.4 机理解释及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71-7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第3章 部分氧化的二硫化锡超薄片获得高效的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性能 | 第80-104页 |
3.1 引言 | 第80-8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2-84页 |
3.2.1 样品制备 | 第82-83页 |
3.2.2 产物表征 | 第83页 |
3.2.3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测试 | 第83页 |
3.2.4 表面光电压谱测试 | 第83-84页 |
3.2.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8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7页 |
3.3.1 不同溶剂中获得的SnS_2超薄片的表征 | 第84-89页 |
3.3.2 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测试及能带结构表征 | 第89-93页 |
3.3.3 机理解释及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93-9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第4章 缺陷态五氧化二铌超薄片调控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产物选择性 | 第104-124页 |
4.1 引言 | 第104-10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5-108页 |
4.2.1 样品制备 | 第106页 |
4.2.2 产物表征 | 第106页 |
4.2.3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测试 | 第106-107页 |
4.2.4 正电子湮没谱测试 | 第107页 |
4.2.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107-10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8页 |
4.3.1 Nb_2O_5超薄片和Nb~(4+)掺杂的Nb_2O_5超薄片的表征 | 第108-111页 |
4.3.2 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测试及能带结构表征 | 第111-115页 |
4.3.3 机理解释及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115-11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