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8页 |
1.1.1 生态危机 | 第11-12页 |
1.1.1.1 全球生态危机 | 第11页 |
1.1.1.2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 第11-12页 |
1.1.2 我国应对生态危机的措施 | 第12-13页 |
1.1.2.1 生态文明建设 | 第12页 |
1.1.2.2 环境保护政策 | 第12-13页 |
1.1.2.3 环境经济政策 | 第13页 |
1.1.3 绿色金融概述 | 第13-15页 |
1.1.3.1 国际绿色金融发展 | 第13-14页 |
1.1.3.2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 | 第14-15页 |
1.1.4 绿色债券概述 | 第15-17页 |
1.1.4.1 国际绿色债券发展 | 第15-16页 |
1.1.4.2 我国绿色债券发展 | 第16-17页 |
1.1.5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1.5.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1.1.5.2 现实意义 | 第1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1.2.3 对国内外文献的评述 | 第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国内外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体系 | 第22-34页 |
2.1 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体系的概念、意义与作用 | 第22页 |
2.2 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体系的内容分析 | 第22-26页 |
2.2.1 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绿色债券原则》(GBP) | 第22-23页 |
2.2.2 气候债券组织《气候债券标准》(CBS) | 第23-25页 |
2.2.2.1 CBS体系下的发行前评估认证标准体系 | 第24页 |
2.2.2.2 CBS体系下的发行后标准体系 | 第24-25页 |
2.2.3 人民银行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体系 | 第25-26页 |
2.2.3.1 发行前评估认证标准 | 第25页 |
2.2.3.2 存续期评估认证标准 | 第25-26页 |
2.2.4 发改委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体系 | 第26页 |
2.3 国内外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体系对比 | 第26-34页 |
3 我国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体系 | 第34-44页 |
3.1 基本理论 | 第34页 |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4页 |
3.1.2 金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34页 |
3.2 基本思想、目标、意义及作用 | 第34-35页 |
3.3 我国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体系的构建 | 第35-44页 |
3.3.1 构建思路 | 第35-36页 |
3.3.2 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前评估认证标准体系 | 第36-38页 |
3.3.2.1 指标内容 | 第36-37页 |
3.3.2.2 权重 | 第37-38页 |
3.3.3 我国绿色债券存续期评估认证标准体系 | 第38-41页 |
3.3.3.1 指标内容 | 第38-40页 |
3.3.3.2 权重 | 第40-41页 |
3.3.4 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后评估认证绩效标准体系 | 第41-43页 |
3.3.4.1 指标内容 | 第41-42页 |
3.3.4.2 权重 | 第42-43页 |
3.3.5 我国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体系的赋分标准 | 第43-44页 |
4 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报告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44-69页 |
4.1 发行前评估认证报告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44-52页 |
4.1.1 总体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4.1.2 总分分析 | 第45-47页 |
4.1.3 结构分析 | 第47-52页 |
4.2 存续期评估认证报告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4.2.1 总体情况分析 | 第52-53页 |
4.2.2 总分分析 | 第53-55页 |
4.2.3 结构分析 | 第55-59页 |
4.3 发行后评估认证绩效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59-65页 |
4.3.1 总体情况分析 | 第59页 |
4.3.2 总分分析 | 第59-60页 |
4.3.3 结构分析 | 第60-65页 |
4.4 我国绿色债券评估认证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第65-69页 |
4.4.1 评估认证率整体偏低,各债券种类之间差距大 | 第65-66页 |
4.4.2 评估认证报告整体质量较差 | 第66-67页 |
4.4.3 定性披露、模糊披露过多 | 第67页 |
4.4.4 各机构评估标准不统一,可比性低 | 第67-69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9-72页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9页 |
5.2 完善我国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的对策建议 | 第69-72页 |
5.2.1 标准制度层面 | 第69-70页 |
5.2.2 监管层面 | 第70-71页 |
5.2.3 机构层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一 :发行前评估认证报告评分表 | 第74-80页 |
附录二 :存续期评估认证报告评分表 | 第80-83页 |
附录三 :发行后评估认证绩效评分表 | 第83-85页 |
附录四:绿色债券原则2018 | 第85-91页 |
附录五:气候债券标准版本2.1 | 第91-98页 |
后记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