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新潮还原论的褪色与无情还原论的产生 | 第15-22页 |
1.1 新潮还原论的褪色 | 第15-17页 |
1.1.1 新潮还原论的概念和内容 | 第15-16页 |
1.1.2 新潮还原论的缺陷 | 第16-17页 |
1.2 无情还原论的产生 | 第17-22页 |
1.2.1 无情还原论概念与内容 | 第17-18页 |
1.2.2 无情还原论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2.3 无情还原论的研究特征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无情还原论对记忆问题的介入研究 | 第22-32页 |
2.1 记忆观的演变及本质的澄清 | 第22-26页 |
2.2 影响记忆巩固的两种心理特征 | 第26-27页 |
2.2.1 重复刺激 | 第26-27页 |
2.2.2 倒摄抑制 | 第27页 |
2.3 LTP(长时程增强)的分子机制 | 第27-28页 |
2.4 记忆─行为的联结:无情还原论实践案例分析 | 第28-30页 |
2.5 记忆本质澄清所引发的哲学思考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无情还原论对意识问题的的介入研究 | 第32-45页 |
3.1 意识的鸿沟问题及其回答 | 第32-35页 |
3.2 对意识“简单问题”的介入研究 | 第35-37页 |
3.2.1 ODR(眼动延迟反应)实验和工作记忆的神经元活动 | 第35-36页 |
3.2.2 干预细胞机制和分子通路 | 第36-37页 |
3.3 对意识“难问题”的介入研究 | 第37-41页 |
3.3.1 “难问题"和感受质(qualia) | 第37-38页 |
3.3.2 对“难问题”的介入研究 | 第38-41页 |
3.4 意识“难问题”的解释—无情还原论的哲学思考 | 第41-45页 |
第四章 无情还原论对传统哲学问题的重塑 | 第45-53页 |
4.1 对心理因果性的重塑 | 第45-46页 |
4.2 对多重可实现性的重塑 | 第46-49页 |
4.3 对心脑关系的重塑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