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近四十年来西方技术哲学在我国传播的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2 近四十年来西方技术哲学在我国传播的研究评价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西方技术哲学在我国传播的背景 | 第19-31页 |
2.1 西方技术哲学在我国传播的社会背景 | 第19-25页 |
2.1.1 经济体制由计划走向市场 | 第19-21页 |
2.1.2 社会体制由管制走向开放 | 第21-22页 |
2.1.3 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 | 第22-23页 |
2.1.4 中国技术研究的当代发展 | 第23-25页 |
2.2 西方技术哲学在我国传播的学术背景 | 第25-31页 |
2.2.1 西方哲学东渐的总体学术局势 | 第25-26页 |
2.2.2 中国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提升 | 第26-28页 |
2.2.3 中国技术哲学从萌芽走向成熟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西方技术哲学在我国传播的历程与特征 | 第31-49页 |
3.1 酝酿兴起阶段西方技术哲学的传播 | 第31-34页 |
3.1.1 酝酿兴起阶段西方技术哲学的传播历程 | 第31-33页 |
3.1.2 芽性、代表性、政治性的传播特征 | 第33-34页 |
3.2 发展壮大阶段西方技术哲学的传播 | 第34-39页 |
3.2.1 发展壮大阶段西方技术哲学的传播历程 | 第34-37页 |
3.2.2 重点性、争论性、反思性的传播特征 | 第37-39页 |
3.3 稳定成熟阶段西方技术哲学的传播 | 第39-49页 |
3.3.1 稳定成熟阶段西方技术哲学的传播历程 | 第39-46页 |
3.3.2 平台化、系统化、多样化、批判性的传播特征 | 第46-49页 |
第四章 西方技术哲学在我国传播的影响 | 第49-55页 |
4.1 对我国学术发展的影响 | 第49-52页 |
4.1.1 引鉴反思与我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繁荣 | 第49-51页 |
4.1.2 西方技术哲学对其他学科研究的启迪 | 第51-52页 |
4.2 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52-55页 |
4.2.1 西方技术哲学对技术进步的理论铺垫 | 第52-53页 |
4.2.2 西方技术哲学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反思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启示 | 第55-62页 |
5.1 以理性态度对待西方技术哲学 | 第55-58页 |
5.2 结合我国国情发展技术哲学 | 第58-59页 |
5.3 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哲学研究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