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现代化建设对古村落的冲击 | 第12页 |
1.1.2 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 | 第12-13页 |
1.1.3 古村落旅游发展 | 第13页 |
1.1.4 古村落形象趋同,失去特色 | 第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课题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1 课题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15页 |
1.3.2 课题研究的范围 | 第15-16页 |
1.3.3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6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2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6-17页 |
1.4.3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1.5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1.5.1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1.5.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辽北巴尔虎山地区基础资料概况分析 | 第22-36页 |
2.1 区域界定 | 第22页 |
2.2 整体格局 | 第22-23页 |
2.2.1 自然山水格局 | 第22页 |
2.2.2 土地利用格局 | 第22页 |
2.2.3 道路交通格局 | 第22-23页 |
2.3 地域自然条件 | 第23-24页 |
2.3.1 巴尔虎山 | 第23-24页 |
2.3.2 黑山 | 第24页 |
2.4 地域历史遗存 | 第24-36页 |
2.4.1 物质文化遗存 | 第25-32页 |
2.4.2 非物质文化遗存 | 第32-36页 |
第三章 旅游形象与本土文化概述 | 第36-46页 |
3.1 旅游形象的概念 | 第36-37页 |
3.1.1 旅游形象 | 第36页 |
3.1.2 旅游形象的形成机制 | 第36-37页 |
3.2 本土文化的概念 | 第37-39页 |
3.2.1 本土文化的相关论述 | 第37-38页 |
3.2.2 本土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38-39页 |
3.3 旅游形象与本土文化 | 第39-40页 |
3.3.1 旅游形象与自然地缘文化 | 第39页 |
3.3.2 旅游形象与环境形态文化 | 第39页 |
3.3.3 旅游形象与历史文化 | 第39-40页 |
3.4 巴尔虎山地区文化旅游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 第40-46页 |
3.4.1 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第40页 |
3.4.2 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 第40-41页 |
3.4.3 四个层次的保护内容 | 第41-42页 |
3.4.5 巴尔虎山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方法 | 第42-43页 |
3.4.6 巴尔虎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 第43-44页 |
3.4.7 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和开发方式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巴尔虎山地区文化旅游推介策略 | 第46-66页 |
4.1 巴尔虎山地区旅游形象设计 | 第46-59页 |
4.1.1 巴尔虎山地区旅游形象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4.1.2 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构建的理论依据与意义 | 第47-48页 |
4.1.3 巴尔虎山地区旅游形象设计——理念识别系统(MIS) | 第48-50页 |
4.1.4 巴尔虎山地区旅游形象设计——行为识别系统(BIS) | 第50-52页 |
4.1.5 巴尔虎山地区旅游形象设计——视觉识别系统(VIS) | 第52-59页 |
4.2 传播推广方式设计 | 第59-64页 |
4.2.1 宣传口号设计 | 第59-60页 |
4.2.2 媒体网络传播途径 | 第60-62页 |
4.2.3 旅游活动传播途径 | 第62-63页 |
4.2.4 文化创意产业传播途径 | 第63-64页 |
4.3 区域联合推广手段 | 第64-66页 |
4.3.1 旅游区域联合的作用和必要性 | 第64-65页 |
4.3.2 区域联合的形式 | 第65页 |
4.3.3 巴尔虎山地区区域联合方式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6-68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