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 第13-14页 |
2.2 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 | 第14-15页 |
2.3 目前我国网球竞技人才培养发展的现状 | 第15-19页 |
2.3.1 我国网球职业化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障碍 | 第15-16页 |
2.3.2 我国竞技网球人才培养模式 | 第16-18页 |
2.3.3 国外竞技网球人才培养研究 | 第18-19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3.2.2 SWOT分析法 | 第19-20页 |
3.2.3 专家访谈法 | 第20页 |
3.2.4 PEST分析法 | 第20页 |
3.2.5 比较分析法 | 第20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42页 |
4.1 当前我国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 第20-23页 |
4.1.1 传统的“举国体制”下体工队培养模式 | 第20-21页 |
4.1.2 俱乐部协约化培养模式 | 第21-22页 |
4.1.3 政府、企业、家庭联合培养模式 | 第22-23页 |
4.2 中国网球学院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 第23-27页 |
4.2.1 落实“全程全人发展”(LTAD)的综合化人才培养 | 第23-26页 |
4.2.2 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网球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 第26-27页 |
4.2.3 挖掘社会、政府资金支持优秀选手走职业化发展之路 | 第27页 |
4.3 中网院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势因素分析 | 第27-31页 |
4.3.1 依托国家、省、院三方联办共建 | 第27-28页 |
4.3.2 场地及硬件设施 | 第28-29页 |
4.3.3 多渠道道多元化先进培养模式 | 第29页 |
4.3.4 南京体育学院的高等教育资源 | 第29页 |
4.3.5 国家网球队的高端平台 | 第29-30页 |
4.3.6 医疗康复系统完善 | 第30-31页 |
4.3.7 承办国内外网球赛事 | 第31页 |
4.4 中网院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的劣势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4.4.1 竞赛体制和国际竞赛体制不能完全接轨 | 第31-32页 |
4.4.2 缺乏对网球职业化科研水平的提升 | 第32页 |
4.4.3 运动员文化程度和职业素养不够 | 第32页 |
4.4.4 训练过程与比赛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4.4.5 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 第34-35页 |
4.4.6 高级别职业化教练的匮乏 | 第35页 |
4.5 中网院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的机遇因素的PEST分析 | 第35-40页 |
4.5.1 政治因素 | 第35-36页 |
4.5.2 经济因素 | 第36-37页 |
4.5.2.1 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 | 第36页 |
4.5.2.2 国际大型网球赛事的推广和举办 | 第36-37页 |
4.5.3 社会因素 | 第37-38页 |
4.5.3.1 城市的快速发展 | 第37-38页 |
4.5.3.2 人民群众对网球的热爱 | 第38页 |
4.5.4 科技因素 | 第38-40页 |
4.5.4.1 信息和生物科技应用 | 第38-39页 |
4.5.4.2 科学的制度以及网球团队 | 第39-40页 |
4.6 中网院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的挑战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4.6.1 网球市场仍显匮乏 | 第40页 |
4.6.2 培养体系待不断更新与完善 | 第40-41页 |
4.6.3 网球无形资产需加大开发 | 第41页 |
4.6.4 与国际网球水平存在差距 | 第41-4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2-45页 |
5.1 结论 | 第42-43页 |
5.2 建议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