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1.2 研究范畴与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2.1 区块链技术概念、特征与信任机制 | 第13-15页 |
1.2.2 互联网金融 | 第15页 |
1.2.3 P2P网络借贷违约风险 | 第15-1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3 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21-37页 |
2.1 信任的概念、作用与形式 | 第21-29页 |
2.1.1 信任的概念解释与范畴 | 第21-25页 |
2.1.2 直接信任的起源与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2.1.3 信任在金融交易中的作用 | 第26-29页 |
2.2 互联网金融风险:以P2P网络借贷违约风险为例 | 第29-31页 |
2.2.1 P2P网络借贷违约风险 | 第29页 |
2.2.2 P2P网络借贷逆向选择 | 第29-30页 |
2.2.3 P2P网络借贷道德风险 | 第30-31页 |
2.3 区块链信任机制与信任形式发展 | 第31-37页 |
2.3.1 区块链信任机制技术原理 | 第31-33页 |
2.3.2 区块链信任机制工作流程 | 第33-34页 |
2.3.3 区块链信任机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及效果 | 第34-35页 |
2.3.4 区块链信任机制与直接信任建立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信任角度下对P2P网络借贷违约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37-49页 |
3.1 P2P网络借贷交易模式与违约风险 | 第37-39页 |
3.1.1 间接交易模式的成本与违约风险 | 第37-38页 |
3.1.2 直接交易模式的成本与违约风险 | 第38-39页 |
3.2 直接交易模式中的信用与信任因素 | 第39-42页 |
3.2.1 直接交易模式表现为去信用化 | 第39-41页 |
3.2.3 直接交易模式受信任因素影响 | 第41-42页 |
3.3 直接信任作用机理的模型分析 | 第42-45页 |
3.3.1 预期直接信任与真实直接信任 | 第42页 |
3.3.2 不同情形中违约风险的概率 | 第42-45页 |
3.4 建立直接信任与减少P2P违约风险的方法 | 第45-49页 |
3.4.1 信息披露制度 | 第45-47页 |
3.4.2 信息共享机制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信息披露、直接信任与P2P网络借贷违约风险 | 第49-63页 |
4.1 信息披露在P2P网络借贷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4.2 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 第50-54页 |
4.2.1 变量选取 | 第50-51页 |
4.2.2 统计描述 | 第51-54页 |
4.3 信息披露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第54-60页 |
4.3.1 信息披露对直接信任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2 信息披露与P2P违约风险 | 第56-60页 |
4.4 区块链信任机制在信息披露中的应用 | 第60-63页 |
第五章 信息共享、直接信任与P2P网络借贷违约风险 | 第63-73页 |
5.1 信息共享在P2P网络借贷中的作用 | 第63-65页 |
5.2 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 第65-67页 |
5.2.1 变量选取 | 第65-66页 |
5.2.2 统计描述 | 第66-67页 |
5.3 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第67-71页 |
5.3.1 信息共享对直接信任的影响 | 第67-70页 |
5.3.2 信息共享面临的其他风险 | 第70-71页 |
5.4 区块链信任机制在信息共享中的应用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73-7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6.2 区块链信任机制在信贷交易中的应用与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