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8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8页 |
一、新型Pt(Ⅳ)-HDACi前药体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合成与表征 | 第18-25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8-21页 |
1.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18-19页 |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18页 |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1.1.2 合成方法的研究 | 第19-21页 |
1.2 结果 | 第21-23页 |
1.2.1 顺铂系列化合物合成与表征 | 第21-22页 |
1.2.2 奥沙利铂系列化合物合成与表征 | 第22-23页 |
1.3 讨论与小结 | 第23-25页 |
二、新型Pt(Ⅳ)-HDACi前药体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25-56页 |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25-28页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25-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28-42页 |
2.2.1 细胞培养方法 | 第28-30页 |
2.2.2 Pt(Ⅳ)-HDACi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价 | 第30页 |
2.2.3 Pt(Ⅳ)-HDACi化合物在MCF-7细胞内摄取累积的评价 | 第30-32页 |
2.2.4 Pt(Ⅳ)-HDACi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 | 第32页 |
2.2.5 高效液相法探讨化合物3a和3b对于抗坏血酸稳定性研究 | 第32-33页 |
2.2.6 Pt(Ⅳ)-HDACi化合物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影响 | 第33-36页 |
2.2.7 Pt(Ⅳ)-HDACi化合物对肿瘤细胞DNA复制与全局转录的影响 | 第36-38页 |
2.2.8 Pt(Ⅳ)-HDACi化合物克服肿瘤耐药及其机制探讨 | 第38-39页 |
2.2.9 Pt(Ⅳ)-HDACi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核仁应激和核糖体应激 | 第39-41页 |
2.2.10 Pt(Ⅳ)-HDACi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 | 第41-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4页 |
2.3.1 Pt(Ⅳ)-HDACi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价 | 第42-44页 |
2.3.2 Pt(Ⅳ)-HDACi化合物在MCF-7细胞内摄取累积的评价 | 第44-46页 |
2.3.3 Pt(Ⅳ)-HDACi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 | 第46-47页 |
2.3.4 高效液相法探讨化合物3a和3b对于抗坏血酸稳定性研究 | 第47页 |
2.3.5 Pt(Ⅳ)-HDACi化合物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6 Pt(Ⅳ)-HDACi化合物对肿瘤细胞DNA复制与全局转录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7 Pt(Ⅳ)-HDACi化合物克服肿瘤耐药及其机制探讨 | 第49-51页 |
2.3.8 Pt(Ⅳ)-HDACi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核仁应激和核糖体应激 | 第51-53页 |
2.3.9 Pt(Ⅳ)-HDACi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 | 第53-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三、席夫碱类荧光探针对于细胞核仁内锌累积的评价 | 第56-63页 |
3.1 锌在肿瘤细胞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机制 | 第56-57页 |
3.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3.3.1 应用MTT法对于H_2L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58页 |
3.3.2 应用ICP-MS探讨MCF-7细胞对Zn~(2+)的摄取情况 | 第58-59页 |
3.3.3 细胞核仁锌水平和NCL的双重检测 | 第59-60页 |
3.3.4 细胞核仁锌水平和全局转录的双重检测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87页 |
综述 Pt(Ⅳ)抗肿瘤前药的研究进展 | 第87-9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