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管理视角下总体城市设计编制与实施研究--以延庆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9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框架第9-10页
    1.4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1 文献整理法第10-11页
        1.4.2 比较分析法第11页
        1.4.3 案例分析法第11页
    1.5 概念界定—总体城市设计第11-12页
第2章 国内外总体城市设计理论综述第12-19页
    2.1 总体城市设计的概念第12-13页
    2.2 总体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概述第13-14页
    2.3 对于总体城市设计实施的研究理论第14-19页
        2.3.1 国外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理论第14-16页
        2.3.2 国内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理论第16-17页
        2.3.3 总体城市设计编制与实施层面的不足第17-19页
第3章 美国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与实施第19-28页
    3.1 美国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第19-26页
        3.1.1 美国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旧金山城市设计第20-22页
        3.1.2 旧金山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第22-26页
    3.2 美国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第26-28页
第4章 延庆新城总体城市设计成果介绍第28-36页
    4.1 规划背景和基本情况第28-29页
    4.2 空间设计要素主要内容第29-33页
        4.2.1 风貌研究第29页
        4.2.2 结构控制与引导第29-30页
        4.2.3 建筑高度第30-31页
        4.2.4 城市建筑风格第31-32页
        4.2.5 城市建筑色彩第32-33页
    4.3 实施内容第33-36页
        4.3.1 规划管理机制第33-34页
        4.3.2 近期建设及重点建设建议第34-36页
第5章 延庆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实施情况第36-63页
    5.1 编制延庆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白皮书第36-39页
    5.2 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第39-42页
    5.3 开展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第42-51页
        5.3.1 开展城市综合体研究第42-47页
        5.3.2 开展妫川广场城市设计研究第47-51页
    5.4 组织小尺度城市设计研究第51-53页
    5.5 制定棚户区规划条件第53-55页
    5.6 深化研究新城重点地区工作第55-57页
        5.6.1 空间引导与建筑高度控制第56-57页
        5.6.2 建筑风貌与建筑色彩控制第57页
    5.7 重点项目方案审查第57-63页
        5.7.1 各阶段方案演变情况第57-60页
        5.7.2 方案审定情况第60-63页
第6章 延庆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63-68页
    6.1 编制方面第63-65页
        6.1.1 编制要素不足第63-64页
        6.1.2 组织编制主体不明确第64页
        6.1.3 城市设计资质缺乏认定第64页
        6.1.4 实施机制考虑不够全面第64-65页
    6.2 实施方面第65-68页
        6.2.1 权威性不足第65页
        6.2.2 部门协调不足第65页
        6.2.3 方案审查流程不顺畅第65-66页
        6.2.4 规划审批要求较为宽松第66页
        6.2.5 城市设计与规划审批无法有限衔接第66页
        6.2.6 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缺乏明确分工第66-67页
        6.2.7 城市设计审批存在空白第67页
        6.2.8 动态更新和维护机制缺失第67-68页
第7章 建议措施第68-86页
    7.1 编制方面第68-70页
        7.1.1 明确编制要素第68-69页
        7.1.2 明确组织编制主体第69-70页
        7.1.3 增加城市设计资质审批第70页
        7.1.4 编制应考虑后期实施第70页
    7.2 实施方面第70-86页
        7.2.1 加大城市设计的权威性第70-71页
        7.2.2 完善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衔接第71-78页
        7.2.3 完善规划审批机制第78-81页
        7.2.4 建立协作规划机制第81-83页
        7.2.5 健全设计单位准入机制第83-84页
        7.2.6 面对各方面利益诉求,共同协调解决第84页
        7.2.7 完善城市设计成果的动态维护和定期评估第84-86页
结论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致谢第89-9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梵活生物型产业链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贵州平塘“牙舟陶”包装结构安全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