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猪链球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1.1 病原学 | 第11页 |
1.1.2 流行病学 | 第11页 |
1.2 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细菌生物被膜的概述 | 第11-12页 |
1.2.2 细菌生物被膜结构特点 | 第12页 |
1.2.3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 | 第12-14页 |
1.3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1 猪链球菌2型的相关毒力因子 | 第14页 |
1.3.2 猪链球菌2型的其它相关毒力因子 | 第14-15页 |
1.4 细菌的QS系统对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15-16页 |
1.5 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5.1 药理作用 | 第17页 |
1.5.2 临床应用 | 第17-18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19-20页 |
2.1.1 菌株 | 第19页 |
2.1.2 试剂 | 第19页 |
2.1.3 试剂的配制 | 第19页 |
2.1.4 仪器 | 第19-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5页 |
2.2.1 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的MIC和MBC测定 | 第20页 |
2.2.2 猪链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0页 |
2.2.3 菌落计数法观察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数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4 穿心莲内酯干预猪链球菌培养对生物被膜形成影响 | 第21页 |
2.2.5 穿心莲内酯干预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态的观察 | 第21页 |
2.2.6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AI-2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7 16S以及lasR、rhlR和pvdQ基因上下游引物的设计 | 第22页 |
2.2.8 RNA提取和定量qPCR | 第22-23页 |
2.2.9 数据处理 | 第23-25页 |
3 结果 | 第25-32页 |
3.1 穿心莲内酯抗猪链球菌的MIC和MBC | 第25页 |
3.2 猪链球菌生长曲线 | 第25页 |
3.3 菌落计数法观察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数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 穿心莲内酯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 | 第26页 |
3.5 穿心莲内酯干预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态观察 | 第26-27页 |
3.6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AI-2的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3.7 QS系统检测结果 | 第28-31页 |
3.7.1 lasR基因相对定量实验结果 | 第28-29页 |
3.7.2 rhlR基因相对定量实验结果 | 第29-30页 |
3.7.3 pvdQ基因相对定量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3.8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5页 |
4.1 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4.2 穿心莲内酯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 第32页 |
4.3 穿心莲内酯对S.suis毒力基因的影响 | 第32-33页 |
4.4 穿心莲内酯对QS系统及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33-35页 |
5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