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摘要第8-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1 引言第11-17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的目的第11-12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第15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6-17页
2 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第17-20页
    2.1 相关概念第17-18页
        2.1.1 乡贤与“新乡贤”第17页
        2.1.2 乡村治理第17-18页
    2.2 基础理论第18-20页
        2.2.1 马克思的治理理论第18页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治理理论第18-19页
        2.2.3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第19-20页
3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依据与作用第20-24页
    3.1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依据第20-22页
        3.1.1 乡土社会的存续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基础条件第20页
        3.1.2 乡绅治村的传统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历史依据第20-21页
        3.1.3 济世安民的抱负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精神支撑第21页
        3.1.4 难以割舍的乡愁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心理条件第21-22页
    3.2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第22-24页
        3.2.1 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联系纽带第22页
        3.2.2 乡村治理的参与者与监督者第22页
        3.2.3 道德教化的示范者与引领者第22-23页
        3.2.4 乡土文明的继承者与发扬者第23-24页
4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以浙江部分村落为例第24-28页
    4.1 浙江部分村落“新乡贤”发挥多种功能参与乡村治理第24-26页
        4.1.1 参与公共管理的“政治型乡贤”第24-25页
        4.1.2 参与经济建设的“经济型乡贤”第25页
        4.1.3 参与文化生活的“文化型乡贤”第25-26页
    4.2 浙江部分村落“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启示第26-28页
        4.2.1 深化乡村治理改革,构建协同善治新格局第26页
        4.2.2 重塑乡村精英群体,搭建新乡贤发展平台第26-27页
        4.2.3 弘扬“新乡贤”文化,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第27-28页
5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第28-33页
    5.1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第28-30页
        5.1.1 乡村的空心化和空巢化第28页
        5.1.2 新乡贤培育制度的缺失第28-29页
        5.1.3 村民对新乡贤认同感低第29页
        5.1.4 新乡贤自身条件局限性第29-30页
    5.2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第30-33页
        5.2.1 保留乡村社会风貌第30页
        5.2.2 健全完善保障机制第30-31页
        5.2.3 培育村民社会认同第31页
        5.2.4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第31-33页
6 结语第33-34页
致谢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绞吸挖泥船绞刀造型及流场分析
下一篇:绞吸挖泥船输泥管道阻力特性研究及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