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读书类社交媒体的“领读人”机制研究--以网易蜗牛读书APP为例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选题来源第10-13页
        1.2.1 对意见领袖理论层面的补充第12-13页
        1.2.2 “领读人”是否会在移动阅读未来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第13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4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4.1 研究现状第14-23页
        1.4.2 研究述评第23-24页
    1.5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5.1 问卷调查法第24页
        1.5.2 深度访谈第24页
        1.5.3 虚拟民族志第24-25页
    1.6 论文创新点第25-26页
2 网易蜗牛读书APP概况第26-46页
    2.1 关于网易蜗牛读书APP的相关概念界定第26-30页
        2.1.1 网易蜗牛读书APP第26页
        2.1.2 网易蜗牛读书APP“领读人”第26-28页
        2.1.3 生成和传播机制第28-29页
        2.1.4 社群传播第29页
        2.1.5 隐性传播第29-30页
    2.2 网易蜗牛读书APP的发展背景第30-34页
        2.2.1 中国移动阅读的发展现状第31-32页
        2.2.2 网易蜗牛读书APP的发展背景第32-34页
    2.3 网易蜗牛读书APP结构和主要社交功能解析第34-37页
        2.3.1 网易蜗牛读书APP结构解析第34-36页
        2.3.2 网易蜗牛读书APP主要社交功能解析第36-37页
    2.4 网易蜗牛读书APP的特点第37-40页
        2.4.1 网易蜗牛读书APP的劣势第38页
        2.4.2 网易蜗牛读书APP的优势第38-40页
    2.5 网易蜗牛读书APP的用户调查第40-46页
        2.5.1 网易蜗牛读书用户的基本信息第40-43页
        2.5.2 网易蜗牛读书APP的使用情况第43-46页
3 网易蜗牛读书APP“领读人”的生成机制第46-58页
    3.1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下的内容运营第46-47页
    3.2 网易蜗牛读书APP“领读人”的特点第47-52页
        3.2.1 教育程度更高第48页
        3.2.2 专业属性更强第48-49页
        3.2.3 更加注重书评质量第49-52页
    3.3 网易蜗牛读书APP“领读人”的生成第52-58页
        3.3.1 “社会地位赋予”是“领读人”生成的基础第52-53页
        3.3.2 问答版块激发“领读人”活力第53-54页
        3.3.3 共读活动激活潜在粉丝第54-55页
        3.3.4 次级“领读人”的再生成第55-58页
4 网易蜗牛读书APP“领读人”的功能第58-72页
    4.1 社群里“领读人”的隐性传播第58-64页
        4.1.1 “领读人”作为符号,跟随者追求身份认同第59-62页
        4.1.2 “领读人”发起话题,呈现传播“仪式观”的雏形第62-64页
    4.2 社区里“领读人”的隐性传播第64-72页
        4.2.1 展现自我:个性的呈现第65-68页
        4.2.2 构建多方位形象:“领读人”积极联结其他社交媒体第68-72页
5 网易蜗牛读书APP“领读人”的传播策略第72-81页
    5.1 花时间与精力保证内容质量第72-75页
        5.1.1 运营前期提高准入门槛打造平台形象第73页
        5.1.2 后台把关人机制提高书评和问答质量第73-74页
        5.1.3 运用网民力量规范内容生产第74-75页
    5.2 用专业与理性扩大内容范围第75-78页
        5.2.1 多角度书评和问答引发阅读和思考第75-77页
        5.2.2 共读互动将专业素质在批注中体现第77-78页
    5.3 用娱乐性与知识性增加内容可读性第78-81页
6 网易蜗牛读书APP“领读人”的交互第81-92页
    6.1 网易蜗牛读书APP的环态传播层级第81-83页
    6.2 网易蜗牛读书APP的传播类型第83-88页
        6.2.1 交互下的人际传播第83-84页
        6.2.2 PUSH下的分众传播第84-85页
        6.2.3 网络社群里的群体传播第85-86页
        6.2.4 领读页面里的大众传播第86-87页
        6.2.5 开放多元的网状传播第87-88页
    6.3 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的传播模式第88-92页
        6.3.1 微型马莱茨克传播模式第88-91页
        6.3.2 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层级传播模式第91-92页
7 移动互联时代:“领读人”引领阅读新潮流第92-104页
    7.1 移动阅读时代,新型人际的形成第92-93页
        7.1.1 在新媒体语境下重塑社交形态第92-93页
        7.1.2 移动阅读中“新型人际”的形成第93页
    7.2 在社交媒介中,意见领袖发挥的作用第93-96页
        7.2.1 “中介化”意见领袖,发挥信息过滤、把关、传递和协调作用第94页
        7.2.2 “职业化”意见领袖,维护社交媒介内部一致性第94-95页
        7.2.3 关键意见领袖跨界传播,增强传播效果第95-96页
    7.3 移动阅读交互:“社群化阅读”成为新契机第96-104页
        7.3.1 作为文化部落的网络社群:移动阅读的新契机第96-98页
        7.3.2 以网络社群重构阅读:知识盈余时代的新特征第98-100页
        7.3.3 从信息茧房到内容付费:对“社群化阅读”的再思考第100-104页
8 结语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1页
附录1第111-115页
附录2第115-116页
附录3第116-117页
附录4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学人》科技新闻报道框架研究
下一篇:论跨媒介叙事在网络文学IP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