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DFT研究BiOBr(001)面O2活化及光催化硬脂酸甲酯脱羧和CO2还原反应机理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9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废油脂绿色再利用第18-22页
        1.2.1 废油脂来源第19页
        1.2.2 废油脂主要组分第19-20页
        1.2.3 光催化脱羧反应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 BiOBr光催化材料第22-28页
        1.3.1 晶体结构第22-23页
        1.3.2 晶面特征第23-25页
        1.3.3 高活性(001)面第25-26页
        1.3.4 BiOBr光还原CO_2第26-28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8-30页
        1.4.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第28-29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9页
第二章 理论计算第39-55页
    2.1 密度泛函理论第41-49页
        2.1.1 Thomas–Fermi方法第41-43页
        2.1.2 Thomas–Fermi–Dirac方法第43-45页
        2.1.3 Hohenberg-Kohn定理第45页
        2.1.4 Kohn-Sham方程及其求解第45-47页
        2.1.5 交换相关能量泛函第47-49页
    2.2 过渡态理论第49-50页
    2.3 动力学分析第50-52页
    2.4 本课题使用的计算模块第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第三章 BiOX(001)面的能带结构、电子性质及氧空位存在对电子分布的影响第55-71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计算方法与模型建立第56-57页
        3.2.1 计算方法第56页
        3.2.2 理论模型与几何优化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6页
        3.3.1 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第57-58页
        3.3.2 Mulliken布居分析第58-59页
        3.3.3 电负性和原子间成键形式第59-61页
        3.3.4 载流子有效质量和差分电子密度第61-63页
        3.3.5 载流子迁移速度与路径分析第63-64页
        3.3.6 氧空位存在对BiOX(001)面电子分布的影响第64-66页
    3.4 本章小结第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第四章 BiOBr(001)面形成能、电子性质及其吸附-活化O_2 与形成·OH的机制研究第71-87页
    4.1 引言第71-73页
    4.2 计算方法与模型建立第73-74页
        4.2.1 计算方法第73页
        4.2.2 结构模型与几何优化第73-7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4-81页
        4.3.1 表面形成能、电子结构和能带中心第74-76页
        4.3.2 O_2 吸附能和差分电子密度第76-77页
        4.3.3 局域态密度第77-79页
        4.3.4 迁移速度第79页
        4.3.5 富电子位O_2 活化与形成·OH机制分析第79-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第五章 ·OH作用于硬脂酸甲酯的热力学、动力学性质及其反应机理研究第87-103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计算方法与模型建立第88-90页
        5.2.1 计算方法第88-89页
        5.2.2 结构模型与几何优化第89-9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0-97页
        5.3.1 硬脂酸甲酯的热力学基本性质第90-92页
        5.3.2 ·OH和 OH?攻击硬脂酸甲酯脱羧的过渡态、热力学性质与反应路径分析第92-95页
        5.3.3 脱羧反应动力学分析第95-97页
        5.3.4 ·OH作用硬脂酸甲酯脱羧的反应机理第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3页
第六章 BiOBr(001)的CO_2 吸附能、电子性质和还原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第103-117页
    6.1 引言第103-105页
    6.2 计算方法与模型建立第105-106页
        6.2.0 计算方法第105页
        6.2.1 结构模型与几何优化第105-10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1页
        6.3.1 吸附能和差分电子密度第106-107页
        6.3.2 局域态密度第107-109页
        6.3.3 迁移速度第109页
        6.3.4 富电子位CO_2 的反应路径与产物选择性分析第109-111页
    6.4 本章小结第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7-121页
    7.1 结论第117-118页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18-119页
    7.3 展望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23-125页
    学术论文第123-124页
    参与科研项目第124-125页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业Y沸石孔结构和酸性的调控及其加氢裂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稀土掺杂的几种氮化物长波长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