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文部分 | 第9-47页 |
绪论 | 第9-12页 |
1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第12-15页 |
1.1 研究区域 | 第12页 |
1.2 资料收集 | 第12-13页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13-14页 |
1.3.2 滞后效应分析 | 第14页 |
1.3.3 污染物以及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14页 |
1.3.4 不同性别、年龄的效应分析 | 第14页 |
1.3.5 统计分析软件 | 第14-15页 |
2 结果 | 第15-27页 |
2.1 基线数据 | 第15-16页 |
2.2 空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第16-17页 |
2.3 细颗粒物与心律失常的时间序列图 | 第17-20页 |
2.4 短期细颗粒物暴露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 第20-22页 |
2.4.1 单污染物模型分析 | 第20-21页 |
2.4.2 自由度敏感性分析 | 第21页 |
2.4.3 双污染物模型分析 | 第21-22页 |
2.5 短期细颗粒物暴露与不同心律失常病种的关系 | 第22-25页 |
2.6 短期细颗粒物暴露对不同人群心律失常效应的比较 | 第25-27页 |
2.6.1 性别对细颗粒物效应的影响 | 第25-26页 |
2.6.2 年龄对细颗粒物效应的影响 | 第26-27页 |
3 讨论 | 第27-38页 |
3.1 细颗粒物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 第27-31页 |
3.2 细颗粒物与不同心律失常病种的关系 | 第31-34页 |
3.2.1 细颗粒物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 第31-32页 |
3.2.2 细颗粒物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 第32-33页 |
3.2.3 细颗粒物与房室传递阻滞 | 第33-34页 |
3.3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颗粒污染物致心律失常的潜在机制 | 第35-38页 |
3.4.1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 第35-36页 |
3.4.2 肺部的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 | 第36-37页 |
3.4.3 进入循环引起的直接作用 | 第37-38页 |
3.5 本研究的不足 | 第38页 |
4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7页 |
英文部分 | 第47-87页 |
Introduction | 第47-50页 |
1 Study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50-53页 |
1.1 Study area | 第50页 |
1.2 Data collection | 第50-51页 |
1.3 Statistical analysis | 第51-53页 |
1.3.1 Establishment of analysis model | 第51-52页 |
1.3.2 Lag effect analysis | 第52页 |
1.3.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ollutants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 第52页 |
1.3.4 Effect analysi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age | 第52-53页 |
1.3.5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 第53页 |
2 Results | 第53-66页 |
2.1 Baseline data | 第53-54页 |
2.2 Correlation between air pollutants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 第54-55页 |
2.3 Time series plot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ardiac arrhythmia | 第55-58页 |
2.4 Short-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ardiac arrhythmia | 第58-60页 |
2.4.1 Single-pollutant model analysis | 第58-59页 |
2.4.2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degree of freedom | 第59-60页 |
2.4.3 two-pollutant model analysis | 第60页 |
2.5 Short-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different types cardiac arrhythmias | 第60-64页 |
2.6 Short-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ardiac arrhythmia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 第64-66页 |
2.6.1 Sex modification on the effect of PM2.5 | 第64-65页 |
2.6.2 Age modification on the effect of PM2.5 | 第65-66页 |
3 Discussion | 第66-79页 |
3.1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and cardiac arrhythmia | 第66-70页 |
3.2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different types cardiac arrhythmias | 第70-74页 |
3.2.1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and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s | 第71-72页 |
3.2.2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 第72-74页 |
3.2.3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and atrioventricular block | 第74页 |
3.3 Effect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age | 第74-75页 |
3.4 Potential mechanism of particulate matters on arrhythmogenesis | 第75-78页 |
3.4.1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regulation | 第75-77页 |
3.4.2 Pulmona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se stress | 第77-78页 |
3.4.3 Directly effect by translating into circulation | 第78页 |
3.5 Limitations | 第78-79页 |
4 Conclusion | 第79-80页 |
Reference | 第80-87页 |
附录:综述 | 第87-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96-97页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