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地产借壳上市案例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3 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 2.1.1 借壳上市 | 第14页 | 
| 2.1.2 财务绩效 | 第14-15页 | 
| 2.2 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第15页 |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第15-16页 |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17页 | 
| 第3章 蓝光地产借壳迪康药业案例介绍 | 第17-25页 | 
| 3.1 交易双方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 3.1.1 借壳方蓝光地产的介绍 | 第17页 | 
| 3.1.2 售壳方迪康药业的介绍 | 第17-18页 | 
| 3.2 选择借壳上市的背景 | 第18-20页 | 
| 3.2.1 蓝光地产借壳上市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 3.2.2 迪康药业陷入财务危机 | 第19-20页 | 
| 3.3 借壳上市的实施过程 | 第20-23页 | 
| 3.3.1 壳公司的选择 | 第20-22页 | 
| 3.3.2 协议收购成为股东 | 第22页 | 
| 3.3.3 定向增发注入资产 | 第22-23页 | 
| 3.3.4 重组完成 | 第23页 | 
| 3.4 借壳上市后蓝光地产的基本发展 | 第23-25页 | 
| 3.4.1 发行债券获得融资 | 第23页 | 
| 3.4.2 蓝光地产实现战略转型 | 第23-25页 | 
| 第4章 蓝光地产借壳迪康药业案例分析 | 第25-32页 | 
| 4.1 蓝光地产借壳上市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 第25-30页 | 
| 4.1.1 蓝光地产借壳前后偿债能力分析 | 第25-26页 | 
| 4.1.2 蓝光地产借壳前后盈利能力分析 | 第26-27页 | 
| 4.1.3 蓝光地产借壳前后营运能力分析 | 第27-29页 | 
| 4.1.4 蓝光地产借壳前后发展能力分析 | 第29-30页 | 
| 4.2 蓝光地产借壳上市后非财务绩效分析 | 第30-32页 | 
| 4.2.1 股本结构的变化 | 第30页 | 
| 4.2.2 蓝光地产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30页 | 
| 4.2.3 蓝光地产主要业务的变化 | 第30-31页 | 
| 4.2.4 蓝光地产再融资能力分析 | 第31-32页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2-34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32页 | 
| 5.2 对策建议 | 第32-33页 | 
| 5.2.1 合理的选择壳资源 | 第32页 | 
| 5.2.2 选择合适的借壳运作模式 | 第32页 | 
| 5.2.3 后期整合是关键 | 第32-33页 | 
| 5.2.4 明确目标适应市场 | 第33页 | 
| 5.2.5 加强资金管理 | 第33页 |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作者简历 | 第36-37页 |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