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叶黄素酯的简介 | 第11-12页 |
1.1.1 叶黄素酯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1页 |
1.1.2 叶黄素酯的分布 | 第11页 |
1.1.3 叶黄素酯的生物活性 | 第11-12页 |
1.1.4 叶黄素酯在应用上面临的问题 | 第12页 |
1.2 改善难溶性药水溶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技术 | 第12-13页 |
1.2.2 脂质体 | 第13页 |
1.2.3 微乳 | 第13页 |
1.2.4 固体分散体 | 第13页 |
1.2.5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 第13-14页 |
1.2.6 嵌段共聚物胶束 | 第14页 |
1.2.7 纳米药物及纳米化技术 | 第14-16页 |
1.3 常用的干燥方法 | 第16页 |
1.3.1 喷雾干燥法 | 第16页 |
1.3.2 真空冷冻干燥法 | 第16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依据和目的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叶黄素酯超微粉制备及表征 | 第18-32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2.2.1 叶黄素酯的提取及纯化 | 第18页 |
2.2.2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第18页 |
2.2.3 叶黄素酯的溶剂与反溶剂筛选 | 第18-19页 |
2.2.4 叶黄素酯超微粉的制备 | 第19页 |
2.2.5 利用单因素优化叶黄素酯超微粉制备 | 第19页 |
2.2.6 反溶剂法制备叶黄素酯超微粉的优化过程 | 第19-21页 |
2.2.7 叶黄素酯超微粉的基本性质 | 第21页 |
2.3 实验结果与结论 | 第21-31页 |
2.3.1 叶黄素酯的提取及纯化 | 第21-22页 |
2.3.2 叶黄素酯的溶剂与反溶剂筛选 | 第22-27页 |
2.3.3 叶黄素酯超微粉的基本性质表征结果 | 第27-30页 |
2.3.4 溶剂残留检测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叶黄素酯超微粉体外溶出、体外抗氧化特征 | 第32-40页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2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叶黄素酯超微粉的体外溶出实验 | 第32-33页 |
3.2.2 抗氧化能力检测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3.3.1 叶黄素酯超微粉的含量分析 | 第34页 |
3.3.2 叶黄素酯超微粉的饱和溶解度结果 | 第34-35页 |
3.3.3 叶黄素酯超微粉的体外溶出分析 | 第35页 |
3.3.4 抗氧化能力分析 | 第35-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叶黄素酯超微粉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评价 | 第40-45页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0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4.2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第40页 |
4.3 标准曲线的配置 | 第40页 |
4.4 生物利用度检测 | 第40-41页 |
4.4.1 大鼠的处理 | 第40-41页 |
4.4.2 生物利用度计算公式 | 第41页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4.5.1 叶黄素的的标准曲线 | 第41-42页 |
4.5.2 叶黄素酯超微粉在体内生物利用度分析 | 第42页 |
4.5.3 叶黄素酯超微粉在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 | 第42-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叶黄素酯超微粉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 | 第45-53页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5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5.1.2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5.2.1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第45页 |
5.2.2 叶黄素酯超微粉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实验 | 第45页 |
5.2.3 大鼠器官的处理 | 第45-4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5.3.1 叶黄素酯超微粉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结果 | 第46-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