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3页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进展及问题 | 第19-29页 |
1.2.1 超薄薄膜-基底表面体系中螺旋界面位错网络的形成及转变 | 第22-25页 |
1.2.2 超薄薄膜-基底表面体系中的三角形位错环阵列的形成 | 第25-26页 |
1.2.3 石墨烯-金属表面体系中界面位错网络的几何拓扑结构 | 第26-29页 |
1.3 研究方法介绍 | 第29-3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理论与方法 | 第33-42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晶体相场方法 | 第33-35页 |
2.3 晶体相场模型的振幅方程 | 第35-40页 |
2.3.1 晶体相场模型振幅方程的一般形式 | 第35-37页 |
2.3.2 包含外场作用的晶体相场模型振幅方程 | 第37-38页 |
2.3.3 超薄薄膜-基底表面体系的晶体相场模型振幅方程 | 第38-40页 |
2.4 数值离散 | 第40-42页 |
第3章 螺旋三角形位错网络的形成机理及其结构转变 | 第42-62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Moire斑图和模型校验 | 第42-44页 |
3.3 公度态形成 | 第44-46页 |
3.4 螺旋三角形位错网络的形成 | 第46-50页 |
3.5 螺旋三角形位错网络形成机理:位错理论 | 第50-57页 |
3.5.1 螺旋三角形位错网络原子形貌 | 第50-52页 |
3.5.2 螺旋三角形位错网络形成原因 | 第52-57页 |
3.6 应用:人字形位错网络到螺旋三角形位错网络的结构转变 | 第57-61页 |
3.7 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三角形位错环的形成机理及其相变动力学 | 第62-78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包含层错能层间相互作用势的构建 | 第62-64页 |
4.3 三角形位错环的形成 | 第64-68页 |
4.3.1 层错能对界面位错网络斑图影响 | 第64-66页 |
4.3.2 三角形位错环的形成条件 | 第66-68页 |
4.4 三角形位错环的形成机理 | 第68-73页 |
4.4.1 三角形位错环的形成原因 | 第68-71页 |
4.4.2 三角形位错环的形成:位错反应 | 第71-73页 |
4.5 相变过程:扭转三角形位错网络到三角形位错环阵列的结构转变 | 第73-75页 |
4.6 三角形位错环溶解动力学 | 第75-76页 |
4.7 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石墨烯-金属表面体系中的位错网络 | 第78-95页 |
5.1 引言 | 第78页 |
5.2 简单层间相互作用势计算结果 | 第78-81页 |
5.3 层间相互作用势构建方法 | 第81-85页 |
5.4 构建层间相互作用势 | 第85-90页 |
5.4.1 石墨烯-金属表面体系滑移势能的DFT计算 | 第85-89页 |
5.4.2 层间相互作用势拟合 | 第89-90页 |
5.5 石墨烯-金属表面体系中位错网络形成的模拟 | 第90-94页 |
5.6 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8页 |
6.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95-9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