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微生物纳米导线的电子传递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环境、能源、微生物第11-14页
        1.1.1 环境与能源问题第11页
        1.1.2 环境修复——微生物的异化金属还原第11-12页
        1.1.3 产电菌和微生物燃料电池第12-14页
    1.2 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第14-16页
        1.2.1 胞外电子转移的途径第14-15页
        1.2.2 微生物纳米导线第15-16页
    1.3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的Ⅳ型菌毛第16-22页
        1.3.1 导电菌毛第16-17页
        1.3.2 “类似金属的”电导率第17-18页
        1.3.3 菌毛蛋白影响导电性第18-19页
        1.3.4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菌毛结构的研究第19-22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22-25页
        1.4.1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2-23页
        1.4.2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4.3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4-25页
第二章 微生物Ⅳ型菌毛四级结构预测方法的构建第25-41页
    2.1 引言第25-2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6-31页
        2.2.1 预测流程第26-27页
        2.2.2 亚基蛋白的预处理第27页
        2.2.3 螺旋对称对接第27-29页
        2.2.4 距离限制第29-30页
        2.2.5 模糊限制第30-31页
        2.2.6 模型的评估与分析第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39页
        2.3.1 利用全局采样“猜测”对称参数第32-34页
        2.3.2 局部优化展现了结构细节第34-36页
        2.3.3 刚体假设的合理性第36-38页
        2.3.4 菌毛四级结构的潜在多样性第38-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菌毛四级结构预测第41-53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2页
        3.3.1 预测结果概览第43-46页
        3.3.2 拥有紧密芳香环排布的菌毛模型第46-48页
        3.3.3 由芳香环形成的潜在导电通路第48-50页
        3.3.4 限制信息对建模的影响第50-51页
        3.3.5 模型中的盐桥和cation-pi作用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菌毛亚基蛋白的构象分析第53-68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4-57页
        4.2.1 动力学模拟第54-55页
        4.2.2 初始化第55-56页
        4.2.3 全原子模拟第56-57页
        4.2.4 模拟结果分析方法第5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7-66页
        4.3.1 不同条件下的PilA稳定性第58-60页
        4.3.2 亚基蛋白的局部形变第60-61页
        4.3.3 疏水性分布导致了α1-C构象的变化第61-62页
        4.3.4 长短菌毛蛋白的差异第62-64页
        4.3.5 维持亚基构象的相互作用第64-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带电荷氨基酸对菌毛电子传递的影响第68-86页
    5.1 引言第68-6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9-76页
        5.2.1 菌株与质粒第69-70页
        5.2.2 培养基配置与细菌培养第70-71页
        5.2.3 基因操作与质粒构建第71-73页
        5.2.4 构建转基因Geobacter sulfurreducens突变株第73-75页
        5.2.5 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流测量第75-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84页
        5.3.1 突变位点的选择第76-80页
        5.3.2 点突变对于MFC电流的影响第80-82页
        5.3.3 突变株间接验证了计算模型第82-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6-89页
    6.1 论文总结以及创新第86-87页
    6.2 后期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8页
附录第98-100页
发表论文及会议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33:A-:B-耐药质粒的全序列分析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传播特征研究
下一篇: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