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中国汽车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还是战略联盟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第11-13页
        1.2.1 研究方法第11页
        1.2.2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11-1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3-22页
    2.1 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相关理论第13-14页
        2.1.1 企业跨国并购的定义第13页
        2.1.2 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第13-14页
        2.1.3 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第14页
    2.2 企业战略联盟相关理论第14-16页
        2.2.1 战略联盟的定义第14页
        2.2.2 汽车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动因第14-15页
        2.2.3 汽车企业战略联盟的类型第15页
        2.2.4 汽车企业战略联盟的运作与治理第15-16页
    2.3 交易成本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第16-19页
        2.3.1 交易成本理论第16-17页
        2.3.2 资源基础理论第17-18页
        2.3.3 理论框架第18-19页
    2.4 收购和联盟之间抉择的相关研究第19-20页
        2.4.1 企业资源禀赋第19页
        2.4.2 资源特性第19-20页
        2.4.3 合作能力与经验第20页
        2.4.4 地域差异第20页
    2.5 本章小结第20-22页
第三章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现状第22-34页
    3.1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概况第22-27页
        3.1.1 汽车行业的内涵及特点第22-24页
        3.1.2 近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状况第24-25页
        3.1.3 我国汽车企业战略性资源严重不足第25-26页
        3.1.4 跨国并购与战略联盟是我国汽车企业获得战略资源的重要途径第26-27页
    3.2 我国汽车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现状第27-29页
        3.2.1 我国汽车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历程第27-28页
        3.2.2 战略联盟的动机及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3.3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第29-30页
        3.3.1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第29-30页
        3.3.2 跨国并购的动机及存在的问题第30页
    3.4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特征比较第30-31页
    3.5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成本收益比较第31-33页
        3.5.1 跨国并购的成本第31-32页
        3.5.2 跨国并购的收益第32页
        3.5.3 战略联盟的成本第32-33页
        3.5.4 战略联盟的收益第33页
    3.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实证研究的设计第34-41页
    4.1 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还是战略联盟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4-35页
        4.1.1 合作能力与经验第34页
        4.1.2 地域差异第34-35页
        4.1.3 企业资源禀赋第35页
        4.1.4 企业融资能力第35页
    4.2 实证研究方法第35-39页
        4.2.1 变量的选择及衡量第37-39页
    4.3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第39-40页
        4.3.1 跨国并购样本的选取第39页
        4.3.2 战略联盟样本的选取第39-40页
    4.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5.1 模型实证结果第41-46页
        5.1.1 Enter法第41-42页
        5.1.2 Forward:LR法第42-44页
        5.1.3 Backward:LR法第44-45页
        5.1.4 优势比第45-46页
    5.2 实证结果分析第46-47页
    5.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第48-50页
    6.1 研究结论第48页
    6.2 建议第48-49页
    6.3 不足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附件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生代员工的个人—组织匹配对职业成长和承诺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S公司民用爆炸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