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光合细菌培养工艺优化及在污水处理中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光合细菌第11-12页
        1.1.1 光合细菌的定义第11页
        1.1.2 光合细菌分类第11-12页
    1.2 深红红螺菌第12-13页
        1.2.1 深红红螺菌属性及分布第12页
        1.2.2 深红红螺菌代谢特性第12-13页
    1.3 光合细菌的应用第13-21页
        1.3.1 光合细菌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工业应用第13-17页
            1.3.1.1 辅酶Q~(10)的合成第13-14页
            1.3.1.2 天然色素的合成第14-15页
            1.3.1.3 合成5-氨基乙酰丙酸第15-16页
            1.3.1.4 加工成保健品第16-17页
        1.3.2 光合细菌在新能源工业中应用第17-18页
        1.3.3 光合细菌在农业应用第18页
        1.3.4 光合细菌在养殖业应用第18-19页
        1.3.5 光合细菌在环保方面应用第19-21页
            1.3.5.1 农药降解第19页
            1.3.5.2 降解重金属第19-20页
            1.3.5.3 染料降解第20页
            1.3.5.4 污染气味去除第20页
            1.3.5.5 污水处理第20-21页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内容第21-22页
        1.4.1 研究背景及目的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0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4页
        2.1.1 菌种第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23页
        2.1.3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第24-26页
    2.3 分析与测定方法第26-30页
        2.3.1 pH测定第26页
        2.3.2 ORP测定第26页
        2.3.3 吸光度(OD_(660))测定第26页
        2.3.4 菌体干重(DCW)测定第26页
        2.3.5 菌体干重(DCW)与吸光度(OD_(660))关系第26-27页
        2.3.6 铵离子浓度测定第27-28页
        2.3.7 溶磷浓度测定第28页
        2.3.8 有机酸测定第28-29页
        2.3.9 COD测定第29-30页
            2.3.9.1 测定原理第29页
            2.3.9.2 主要试剂配制第29页
            2.3.9.3 样品COD测定第29-30页
第3章 光合细菌培养条件及培养基优化第30-45页
    3.1 前言第3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0-35页
        3.2.1 不同光强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第30页
        3.2.2 最适培养温度的确定第30-31页
        3.2.3 促细胞生长显著因子的筛选第31-32页
        3.2.4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第32页
        3.2.5 响应面实验设计第32-34页
        3.2.6 培养验证第34-3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5-44页
        3.3.1 深红红螺菌培养条件及培养基优化第35-39页
            3.3.1.1 深红红螺菌最适光强的确定第35-36页
            3.3.1.2 深红红螺菌最适培养温度的确定第36页
            3.3.1.3 深红红螺菌培养基显著因素的筛选第36-37页
            3.3.1.4 深红红螺菌最陡爬坡实验第37页
            3.3.1.5 深红红螺菌Box-Behnken实验结果第37-39页
        3.3.2 混合菌培养条件及培养基优化第39-43页
            3.3.2.1 混合菌最适光强确定第39-40页
            3.3.2.2 混合菌最适培养温度确定第40-41页
            3.3.2.3 混合菌培养基显著因素筛选第41页
            3.3.2.4 混合菌最陡爬坡实验第41-42页
            3.3.2.5 混合菌Box-Behnken实验结果第42-43页
        3.3.3 培养验证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光合细菌培养补料工艺优化第45-56页
    4.1 前言第4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4.2.1 光合细菌5L发酵罐培养代谢参数变化第45-46页
            4.2.1.1 深红红螺菌5L罐批培养的代谢变化第45-46页
            4.2.1.2 混合菌5L罐批培养的代谢变化第46页
        4.2.2 光合细菌补料工艺优化第46-47页
            4.2.2.1 深红红螺菌间歇补料策略第46页
            4.2.2.2 深红红螺菌连续补料策略第46页
            4.2.2.3 混合菌连续补料策略第46页
            4.2.2.4 基于ORP为指导的间歇补料培养策略第46-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5页
        4.3.1 深红红螺菌分批培养的代谢变化第47页
        4.3.2 不同碳源流加策略对深红红螺菌生长的影响第47-51页
            4.3.2.1 间歇补料第47-49页
            4.3.2.2 连续补料第49-51页
        4.3.3 混合菌群分批培养的代谢变化第51-52页
        4.3.4 不同浓度的碳源流加对混合菌群生长的影响第52-54页
        4.3.5 以ORP为指导的间歇补料培养工艺第54-55页
    4.4 本章总结第55-56页
第5章 光合细菌对模拟猪场废水处理的应用第56-64页
    5.1 前言第5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5.2.1 不同处理环境条件对深红红螺菌处理猪场模拟废水影响研究第56-57页
        5.2.2 不同有机物浓度对深红红螺菌处理猪场模拟废水的影响第57页
        5.2.3 连续流深红红螺菌处理猪场模拟废水研究第57-5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8-63页
        5.3.1 不同处理环境对深红红螺菌处理猪场模拟废水的影响第58页
        5.3.2 不同污水浓度对深红红螺菌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第58-60页
        5.3.3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深红红螺菌处理猪场模拟废水的影响第60-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6.1 全文总结第64页
    6.2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5页
致谢第75-76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度波动下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及其微生物特性研究
下一篇:网状吊杆钢箱拱桥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