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 第11-13页 |
1.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概述 | 第13-17页 |
1.3.1 钙钛矿材料性质 | 第13-14页 |
1.3.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 第14-15页 |
1.3.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1.3.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1.3.5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子传输层 | 第17页 |
1.4 本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1.4.1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0-2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2.2 测试与表征 | 第21-23页 |
2.2.1 薄膜的形貌、结构测试 | 第22-23页 |
2.2.1.1 X射线衍射(XRD) | 第22页 |
2.2.1.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22页 |
2.2.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 第22-23页 |
2.2.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23页 |
2.2.1.5 荧光光谱仪(PL) | 第23页 |
2.2.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J-V特性测试 | 第23页 |
2.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组装 | 第23-26页 |
第3章 SnO_2电子传输层的制备条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26-43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3.2.1 SnO_2电子传输层的制备 | 第26-28页 |
3.2.1.1 不同前驱液配制温度溶胶-凝胶法制备SnO_2电子传输层 | 第27页 |
3.2.1.2 不同陈化时间溶胶-凝胶法制备SnO_2电子传输层 | 第27页 |
3.2.1.3 不同水加入量优化溶胶-凝胶法制备SnO_2电子传输层 | 第27-28页 |
3.2.2 MAPbI_3吸光层制备 | 第28页 |
3.2.3 Spiro-MeOTAD空穴传输层制备 | 第28页 |
3.2.4 Ag对电极的蒸镀 | 第28-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1页 |
3.3.1 前驱液加热温度对SnO_2基平面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29-33页 |
3.3.1.1 SEM分析 | 第29-30页 |
3.3.1.2 XRD分析 | 第30页 |
3.3.1.3 XPS分析 | 第30-31页 |
3.3.1.4 PL分析 | 第31-32页 |
3.3.1.5 电池性能分析 | 第32-33页 |
3.3.2 不同陈化时间制备SnO_2对SnO_2基平面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2.1 SEM分析 | 第33-34页 |
3.3.2.2 XRD分析 | 第34-35页 |
3.3.2.3 PL分析 | 第35-36页 |
3.3.2.4 电池性能分析 | 第36-37页 |
3.3.3 不同前驱液水添加量对SnO_2基平面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37-41页 |
3.3.3.1 SEM分析 | 第37-39页 |
3.3.3.2 XRD分析 | 第39页 |
3.3.3.3 PL分析 | 第39-40页 |
3.3.3.4 电池性能分析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掺杂对SnO_2电子传输性能及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3-57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4.2.1 SnO_2电子传输层的制备 | 第43-44页 |
4.2.1.1 相近半径不同价态元素掺杂SnO_2电子传输致密层制备 | 第43-44页 |
4.2.1.2 相同价态不同半径元素掺杂SnO_2电子传输致密层制备 | 第44页 |
4.2.2 MAPbI_3吸光层制备 | 第44页 |
4.2.3 空穴传输材料(HTM)层的制备 | 第44页 |
4.2.4 金对电极的制备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6页 |
4.3.1 相近半径不同价态元素掺杂SnO | 第44-51页 |
4.3.1.1 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4.3.1.2 组成分析 | 第46-48页 |
4.3.1.3 掺杂元素间对比分析 | 第48-51页 |
4.3.2 相同价态不同半径元素掺杂SnO | 第51-56页 |
4.3.2.1 性能分析 | 第51-52页 |
4.3.2.2 组成分析 | 第52-53页 |
4.3.2.3 掺杂元素间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MAPbI_3吸光层反溶剂一步法制备工艺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7-70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5.2.1 SnO_2电子传输层的制备 | 第58页 |
5.2.2 MAPbI_3吸光层制备 | 第58页 |
5.2.2.1 MAPbI_3前驱液浓度优化 | 第58页 |
5.2.2.2 MAPbI_3吸光层热处理时间优化 | 第58页 |
5.2.2.3 反溶剂优化 | 第58页 |
5.2.3 空穴传输材料(HTM)层的制备 | 第58页 |
5.2.4 Ag对电极的制备 | 第58-5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5.3.1 MAPbI_3前驱液浓度优化 | 第59-63页 |
5.3.1.1 SEM分析 | 第59-60页 |
5.3.1.2 XRD分析 | 第60页 |
5.3.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60-61页 |
5.3.1.4 PL分析 | 第61-62页 |
5.3.1.5 电池性能分析 | 第62-63页 |
5.3.2 MAPbI_3吸光层热处理时间优化 | 第63-65页 |
5.3.2.1 XRD分析 | 第63页 |
5.3.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5.3.2.3 PL分析 | 第64页 |
5.3.2.4 电池性能分析 | 第64-65页 |
5.3.3 反溶剂优化 | 第65-69页 |
5.3.3.1 SEM分析 | 第65-66页 |
5.3.3.2 XRD分析 | 第66-67页 |
5.3.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67-68页 |
5.3.3.4 电池性能分析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总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