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7-20页 |
2.1.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2 产业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 第20-22页 |
2.3.1 经典偏离-份额模型 | 第20-21页 |
2.3.2 动态偏离-份额模型 | 第21-22页 |
2.3 空间DSSM | 第22-25页 |
2.3.1 空间权重矩阵的确定 | 第22页 |
2.3.2 空间权重的计算 | 第22-23页 |
2.3.3 空间DSSM的建立 | 第23-25页 |
第3章 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3.1 山东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3.2 山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26-32页 |
3.2.1 发展规模 | 第26-28页 |
3.2.2 经济效益 | 第28-29页 |
3.2.3 行业结构 | 第29-30页 |
3.2.4 科技创新 | 第30-32页 |
第4章 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的空间DSSM评价 | 第32-44页 |
4.1 空间DSSM计算 | 第32-37页 |
4.1.1 邻近区域选取 | 第32页 |
4.1.2 空间权重系数确定 | 第32-33页 |
4.1.3 空间增长率计算 | 第33-34页 |
4.1.4 空间DSSM分量计算 | 第34-37页 |
4.2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4.2.1 国家分量及总偏离分析 | 第38页 |
4.2.2 空间结构分量分析 | 第38-39页 |
4.2.3 空间竞争分量分析 | 第39-40页 |
4.3 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的Shift-share图分析 | 第40-44页 |
第5章 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5.1 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 第44-45页 |
5.2 增强产业政策的合理性,推动制度创新 | 第45-46页 |
5.3 以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意识 | 第46-47页 |
5.4 以人才驱动产业发展,积极引进相关人才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