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1 国际石油市场及价格体系 | 第14页 |
2.1.2 石油安全界定及评价体系 | 第14-16页 |
2.1.3 石油安全预警界定及步骤 | 第16-17页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2.2.1 油价波动背景下石油安全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2.2 石油安全评价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2.2.3 石油安全预警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2.4 文献述评 | 第22-24页 |
第3章 国际油价波动态势及中国石油安全现状 | 第24-39页 |
3.1 国际油价波动态势 | 第24-28页 |
3.1.1 国际油价波动轨迹及走势 | 第24-26页 |
3.1.2 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因素 | 第26-28页 |
3.2 国际油价波动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路径 | 第28-29页 |
3.3 国际油价波动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现状 | 第29-39页 |
3.3.1 中国石油供给安全现状 | 第29-32页 |
3.3.2 中国石油消费安全现状 | 第32-34页 |
3.3.3 中国石油贸易安全现状 | 第34-35页 |
3.3.4 中国石油地缘政治安全现状 | 第35-36页 |
3.3.5 中国石油生态安全现状 | 第36-39页 |
第4章 国际油价波动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评价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4页 |
4.1 国际油价波动背景下石油安全指标选取原则 | 第39页 |
4.2 国际油价波动背景下石油安全评价及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2页 |
4.2.1 石油供给安全指标 | 第40页 |
4.2.2 石油消费安全指标 | 第40-41页 |
4.2.3 石油贸易安全指标 | 第41页 |
4.2.4 石油地缘政治安全指标 | 第41-42页 |
4.2.5 石油生态安全指标 | 第42页 |
4.3 国际油价波动背景下石油安全等级评价标准 | 第42-44页 |
第5章 国际油价波动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评价及预警 | 第44-66页 |
5.1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评价 | 第44-57页 |
5.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4-48页 |
5.1.2 基于四元集成及熵技术修正的石油安全综合评价 | 第48-55页 |
5.1.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5.2 国际油价波动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预警 | 第57-66页 |
5.2.1 数据集的构造 | 第58页 |
5.2.2 Kohonen神经网络聚类模型的实现 | 第58-59页 |
5.2.3 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的实现 | 第59-60页 |
5.2.4 基于Kohonen-BP模型的石油安全预警 | 第60-66页 |
第6章 国际油价波动背景下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 | 第66-72页 |
6.1 加强石油勘探储备,提升石油供给安全 | 第66页 |
6.1.1 加强石油勘探开采技术 | 第66页 |
6.1.2 加快实施企业义务储备进程 | 第66页 |
6.2 优化石油消费结构,提升石油消费安全 | 第66-67页 |
6.2.1 改变高油耗石油消费模式 | 第67页 |
6.2.2 完善石油消费税调节政策 | 第67页 |
6.3 优化石油贸易合作,提升石油贸易安全 | 第67-68页 |
6.3.1 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 | 第68页 |
6.3.2 构建多元化石油贸易交易方式 | 第68页 |
6.3.3 加快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 | 第68页 |
6.4 抓住地缘政治机遇,提升石油地缘政治安全 | 第68-70页 |
6.4.1 增强国际能源秩序话语权 | 第69页 |
6.4.2 加强与石油运输过境国合作 | 第69页 |
6.4.3 加快推进石油陆路管道运输 | 第69-70页 |
6.5 加快推进替代能源,提升石油生态安全 | 第70-72页 |
6.5.1 提升替代能源研发使用力度 | 第70页 |
6.5.2 深化国际间替代能源合作 | 第70-7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