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 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流行概况 | 第13-15页 |
1.1 大环内酯类药物作用机制及细菌的耐药机制 | 第13页 |
1.2 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耐药现状 | 第13-15页 |
2 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 | 第15-18页 |
2.1 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 | 第15页 |
2.2 可移动基因元件 | 第15-18页 |
3 整合与接合元件(ICE) | 第18-26页 |
3.1 整合与接合元件的发现 | 第18-19页 |
3.2 ICE的结构和模块功能 | 第19-22页 |
3.3 整合与接合元件在细菌间的传播过程 | 第22-23页 |
3.4 ICE活化的调节机制 | 第23-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5页 |
第二章 猪链球菌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分析 | 第35-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1.1 材料 | 第36-37页 |
1.2 方法 | 第37-40页 |
2 结果 | 第40-44页 |
2.1 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析 | 第40-43页 |
2.2 猪链球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 第43-44页 |
2.3 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耐药基因在猪链球菌分离株的谱型分布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三章 猪链球菌ICES的鉴定及在菌株中的分布和转移 | 第49-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1.1 材料 | 第50-51页 |
1.2 方法 | 第51-54页 |
2 结果 | 第54-59页 |
2.1 ICE的分类鉴定 | 第54-55页 |
2.2 ICE的插入位点以及环状形式的鉴定 | 第55-57页 |
2.3 接合实验 | 第57-59页 |
3 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第四章 选择性压力对猪链球菌ICE环化率的影响 | 第65-8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6-69页 |
1.1 材料 | 第66-67页 |
1.2 方法 | 第67-69页 |
2 结果 | 第69-74页 |
2.1 attP、hyd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9-71页 |
2.2 不同生长期ICESsu YSJ4和ICESsuHB1011的环化率 | 第71-73页 |
2.3 不同选择压力对ICESsuYSJ4环化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3 讨论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3页 |
参加会议论文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