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 种子萌发的概念和过程 | 第13-15页 |
1.1 种子萌发的概念 | 第13页 |
1.2 抑制种子萌发的因素 | 第13-14页 |
1.3 种子萌发的过程 | 第14-15页 |
2 促进种子萌发的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2.1 物理方法 | 第15页 |
2.2 化学方法 | 第15-16页 |
2.3 生物方法 | 第16页 |
3 激素影响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3.1 赤霉素 | 第16页 |
3.2 脱落酸 | 第16-17页 |
3.3 生长素 | 第17页 |
3.4 细胞分裂素 | 第17-18页 |
3.5 茉莉酸 | 第18页 |
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胡萝卜种子萌发过程及激素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 第19-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1.2 处理方法 | 第21页 |
1.3 激素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2.1 胡萝卜种子萌发过程的形态特征 | 第22页 |
2.2 GA_3含量变化 | 第22-23页 |
2.3 GA_4含量变化 | 第23-24页 |
2.4 ABA含量变化 | 第24页 |
2.5 IAA含量变化 | 第24-25页 |
2.6 MeJA含量变化 | 第25页 |
3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激素在胡萝卜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 第27-3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1.2 RNA提取以及mRNA序列文库构建 | 第29页 |
1.3 原始数据过滤及转录组拼接 | 第29-30页 |
1.4 基因注释及分析 | 第30页 |
1.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1 胡萝卜种子萌发不同阶段转录组拼接、功能注释及分类 | 第30-34页 |
2.2 激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4-36页 |
2.3 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在胡萝卜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对胡萝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2 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1.2.1 胡萝卜种子预处理 | 第41页 |
1.2.2 胡萝卜种子播种方法 | 第41页 |
1.2.3 种子培养 | 第41-42页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42页 |
1.3.1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42页 |
1.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1.3.3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2.1 不同GA_3溶液浸泡对胡萝卜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2.2 不同浓度GA_3溶液处理对胡萝卜种子种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 不同浓度GA_3溶液处理对胡萝卜种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 GA_3溶液处理对种子其他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全文结论 | 第47-49页 |
创新点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附录Ⅰ 黑暗处理及光照恢复对'溧阳白芹'叶绿素含量变化和叶绿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9-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61页 |
1.2 叶绿素测定方法 | 第61页 |
1.3 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61-62页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62-63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2.1 黑暗处理及其恢复光照'溧阳白芹'形态变化 | 第63-64页 |
2.2 '溧阳白芹'黑暗处理及其恢复光照过程中叶绿素的变化 | 第64-65页 |
2.3 '溧阳白芹'叶绿素通道基因暗处理表达变化 | 第65-68页 |
2.4 恢复光照后叶绿素通道基因表达量 | 第68-70页 |
3 讨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