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生物质炭农业应用概述 | 第12-14页 |
1.2.1 生物质炭的性质 | 第12页 |
1.2.2 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肥力的改善 | 第12-13页 |
1.2.3 生物质炭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生物质炭农业应用前景 | 第14页 |
1.4 生物质炭基肥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1.5.1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5.2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生物质炭和有机肥施用对土壤性质及芦蒿产量的影响 | 第19-25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2.1 试验地概况 | 第19-20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2.2.3 产量与生物量测定 | 第20页 |
2.2.4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1-22页 |
2.3.1 生物质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21页 |
2.3.2 生物质炭对芦蒿产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2.4 讨论 | 第22-23页 |
2.5 结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生物质炭施用对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第25-31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3.2.1 试验地概况 | 第25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6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3.3.1 生物质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27页 |
3.3.2 生物质炭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4 生物质炭施用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 第28页 |
3.4 讨论 | 第28-29页 |
3.4.1 马铃薯产量变化与土壤紧实度的关系 | 第28-29页 |
3.4.2 马铃薯产量变化与土壤肥力变化的关系 | 第29页 |
3.4.3 马铃薯品质变化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第29页 |
3.5 结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生物质炭基肥施用对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第31-37页 |
4.1 引言 | 第3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4.2.1 试验地概况 | 第31页 |
4.2.2 生物质炭基肥料制备 | 第31-32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4.2.4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第32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4.3.1 生物质炭基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33页 |
4.3.2 生物质炭基肥对玉米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3 生物质炭基肥对养分投入产出效益的影响 | 第34页 |
4.4 讨论 | 第34-35页 |
4.5 结论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生物质炭基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第37-41页 |
5.1 引言 | 第37页 |
5.2 材料方法 | 第37-38页 |
5.2.1 试验地概况 | 第37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5.2.3 测定方法和样品采集 | 第38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5.3.1 生物质炭基肥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 第38-39页 |
5.3.2 生物质炭基肥对水稻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39页 |
5.3.3 生物质炭基肥对养分投入产出效益的影响 | 第39-40页 |
5.4 讨论 | 第40页 |
5.5 结论 | 第40-41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41-42页 |
6.2 全文创新点 | 第42页 |
6.3 不足及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