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现有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之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第一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界定及特性 | 第19-21页 |
一、双重股东代表诉讼之界定 | 第19-20页 |
二、双重股东代表诉讼权之特性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之支持理论评析 | 第21-23页 |
一、刺破公司面纱理论 | 第21-22页 |
二、共同控制理论 | 第22页 |
三、受托人理论 | 第22-23页 |
四、补偿和威慑功能理论 | 第23页 |
第三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之反对观点批判 | 第23-27页 |
一、存在其他救济途径 | 第23-25页 |
二、违反股份同期所有权规则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我国构建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之必要性 | 第27-32页 |
第一节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的制度障碍 | 第27-28页 |
一、原告条件设置过于严格 | 第27页 |
二、中小股东保护手段缺乏 | 第27-28页 |
三、母子公司治理结构不均衡 | 第28页 |
第二节 构建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之现实需求 | 第28-32页 |
一、我国目前司法实践 | 第28-30页 |
二、关联交易损害母公司少数股东利益 | 第30页 |
三、母公司无法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监管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原告的实质要件 | 第32-40页 |
第一节 适格原告的实质条件 | 第32-36页 |
一、母公司股东与母公司层面:原告为母公司股东 | 第32页 |
二、母子公司层面:母公司对子公司应充分控股 | 第32-36页 |
第二节 母公司股东持有母公司股份比例和时间的具体规制 | 第36-37页 |
一、持股比例规制 | 第36-37页 |
二、持股时间的合理规制 | 第37页 |
第三节 特殊情形下的变通适用 | 第37-40页 |
一、特殊情形下双重代表诉讼的原告持股比例要求 | 第38-39页 |
二、特殊情形下的持股时间规范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适格原告之程序要件 | 第40-43页 |
第一节 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设置之必要性 | 第40-41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权的派生性 | 第40页 |
二、穷尽公司内部救济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前置程序的设置方案 | 第41-43页 |
一、“先向母公司请求再向子公司提起”方案 | 第41页 |
二、“先向子公司请求再向母公司提起”方案 | 第41页 |
三、“分别向母子公司同时提起”方案 | 第41-42页 |
四、“单向子公司提起并告知母公司”方案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