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言 | 第9-17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五、论文结构 | 第15页 |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金融衍生品:目标、价值与偏差 | 第17-24页 |
| 一、金融衍生品:“套利”与“套保”的选择 | 第17-18页 |
| 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特质 | 第18-21页 |
| (一)金融衍生品交易:场外市场的选择 | 第18-19页 |
| (二)场外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质 | 第19-21页 |
| 三、场外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争议:两种不同的声音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次贷危机后的国家之手:美国场外金融衍生品的强化监管 | 第24-31页 |
| 一、美国场外衍生品监管的变化:从放任走向管制 | 第24-25页 |
| 二、美国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制度研究——以《多德—弗兰克法案》为样本 | 第25-30页 |
| (一)监管机构的选择 | 第25页 |
| (二)中央对手方结算制度的落实 | 第25-26页 |
| (三)信息报告制度的推行 | 第26-28页 |
| (四)风险缓释措施的要求 | 第28页 |
| (五)对商业银行的特殊规定 | 第28-29页 |
| (六)金融监管的再放松 | 第29-30页 |
| 三、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从分散到统一:欧盟场外金融衍生品监管的统一之路 | 第31-37页 |
| 一、分散的自治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 第31-32页 |
| 二、欧盟场外衍生品监管的统一路径:基于《欧洲市场基础设施规则》的监管要求样本 | 第32-36页 |
| (一)统一监管机构的设立 | 第32页 |
| (二)中央对手方结算制度的展开 | 第32-33页 |
| (三)同样的信息报告制度 | 第33-34页 |
| (四)风险缓释措施的设计 | 第34-36页 |
| (五)信息交流机制 | 第36页 |
| 三、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比较法视角下的Dodd-Frank法案与EMIR规则:规律与不同 | 第37-45页 |
| 一、相似性比较研究 | 第37-40页 |
| 二、差异性比较研究 | 第40-45页 |
| 第五章 反思与借鉴:对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的思考 | 第45-56页 |
| 一、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背景考察 | 第45页 |
| 二、我国现行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 | 第45-50页 |
| (一)监管机构 | 第45-46页 |
| (二)分散的监管法规 | 第46-48页 |
| (三)推行中央对手方结算制度 | 第48-49页 |
| (四)场外衍生品的信息报告义务 | 第49-50页 |
| 三、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的问题分析 | 第50-52页 |
| (一)现行场外衍生品立法效力位阶较低 | 第50-51页 |
| (二)中央对手方结算范围有限 | 第51页 |
| (三)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 第51-52页 |
| (四)NAFMII主协议与我国现行法律不兼容 | 第52页 |
| (五)跨境衍生品监管存在权力冲突 | 第52页 |
| 四、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完善建议:基于美国和欧盟的监管经验 | 第52-56页 |
| (一)健全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立法 | 第52-53页 |
| (二)中央对手方结算的推行 | 第53-54页 |
| (三)交易信息报告制度的建立 | 第54页 |
| (四)采取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模式 | 第54-55页 |
| (五)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平衡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