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概述 | 第12-2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机车运用模式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内发展与现状 | 第13-18页 |
1.2.2 国外发展与现状 | 第18-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本章小节 | 第22-23页 |
2 胶济通道机车运用模式发展 | 第23-32页 |
2.1 胶济通道的发展历程 | 第23-27页 |
2.1.1 胶济通道的发展 | 第23页 |
2.1.2 胶济通道的现状 | 第23-24页 |
2.1.3 胶济通道关联线路的发展 | 第24-25页 |
2.1.4 胶济通道运输能力变化比较 | 第25页 |
2.1.5 胶济通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展望 | 第25-27页 |
2.2 胶济通道机车运用的变化 | 第27-29页 |
2.2.1 机务生产布局的变化 | 第27页 |
2.2.2 机车配属的变化 | 第27-28页 |
2.2.3 机车乘务员队伍的变化 | 第28页 |
2.2.4 机车乘务交路设置的变化 | 第28-29页 |
2.3 胶济通道运输环境的变化对机车运用模式的影响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1-32页 |
3 机车运用模式优化方法 | 第32-37页 |
3.1 机务生产布局的优化原则 | 第32-33页 |
3.2 动力资源配置原则 | 第33-34页 |
3.3 机车乘务员配置原则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35-37页 |
4 单班单司机乘务模式 | 第37-60页 |
4.1 胶济通道单班单司机乘务模式产生的原因 | 第37-38页 |
4.2 单班单司机乘务模式的特点及意义 | 第38-39页 |
4.3 实行单班单司机乘务模式的条件 | 第39-40页 |
4.4 单班单司机的选拔、培训管理 | 第40-41页 |
4.4.1 单班单司机选拔任用标准 | 第40页 |
4.4.2 单班单司机的培训管理 | 第40-41页 |
4.5 单班单司机作业标准及流程模式 | 第41-54页 |
4.5.1 人身安全要求 | 第41-42页 |
4.5.2 出勤作业流程模式 | 第42页 |
4.5.3 接车检查试验作业流程模式 | 第42-43页 |
4.5.4 出段挂车作业流程模式 | 第43-45页 |
4.5.5 发车作业流程模式 | 第45-47页 |
4.5.6 列车运行作业流程模式 | 第47-52页 |
4.5.7 机车单机运行作业 | 第52页 |
4.5.8 到达终点站及入段作业 | 第52-53页 |
4.5.9 退勤作业 | 第53-54页 |
4.6 单班单司机作业安全制度 | 第54页 |
4.6.1 出入段及段内作业 | 第54页 |
4.6.2 途中运行 | 第54页 |
4.6.3 站内作业 | 第54页 |
4.7 单班单司机非正常行车办法 | 第54-59页 |
4.7.1 途中运行 | 第54-57页 |
4.7.2 站内作业 | 第57-58页 |
4.7.3 区间停车 | 第58-59页 |
4.8 本章小节 | 第59-60页 |
5 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 | 第60-70页 |
5.1 胶济通道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的由来 | 第60页 |
5.2 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的特点及意义 | 第60-61页 |
5.3 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的定义与模型 | 第61-62页 |
5.4 实行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的运用原则 | 第62-63页 |
5.5 胶济通道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63-69页 |
5.5.1 上下行车流开行不均衡造成机车空头或积压 | 第63-64页 |
5.5.2 日常实际生产组织过程中的优化调整方法及措施 | 第64-65页 |
5.5.3 制定机车周转图过程中的优化算法 | 第65-69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69-70页 |
6 结论 | 第70-73页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70-71页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75-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77页 |
详细摘要 | 第77-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