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时标注分集的协作通信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3 协作通信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2章 协作通信技术 | 第13-25页 |
2.1 协作通信简介 | 第13-14页 |
2.2 分集技术 | 第14-16页 |
2.3 协作分集协议 | 第16-21页 |
2.3.1 放大转发中继策略 | 第16-18页 |
2.3.2 译码转发中继策略 | 第18-20页 |
2.3.3 编码协作中继策略 | 第20-21页 |
2.4 合并技术 | 第21-24页 |
2.4.1 选择合并法 | 第22页 |
2.4.2 最大比合并 | 第22-23页 |
2.4.3 等增益合并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空时标注分集的协作通信模型 | 第25-39页 |
3.1 空时标注分集技术 | 第25-31页 |
3.1.1 技术简介 | 第25-26页 |
3.1.2 空时标注分集系统模型 | 第26-28页 |
3.1.3 理论误码率分析 | 第28-30页 |
3.1.4 星座图映射器的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31-33页 |
3.3 性能分析 | 第33-37页 |
3.4 实验仿真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基于信号空间分集与空时标注分集的协作通信 | 第39-55页 |
4.1 信号空间分集 | 第39-46页 |
4.1.1 性能对比 | 第39-40页 |
4.1.2 信号空间分集简介 | 第40页 |
4.1.3 SSD基本原理 | 第40-42页 |
4.1.4 衰弱信道到高斯信道的转变 | 第42-45页 |
4.1.5 旋转角度的选取 | 第45-46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46-48页 |
4.3 性能分析 | 第48-51页 |
4.4 实验仿真 | 第51-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总结 | 第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