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机构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非圆同步带传动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非圆带(链)传动节曲线计算方法 | 第10-11页 |
1.2.2 非圆带(链)轮传动理论松弛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 第11-14页 |
1.2.3 非圆带(链)轮传动多边形效应理论研究进展及分析 | 第14-16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18-36页 |
2.1 平面曲线的切极坐标方程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2.2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主从动轮节曲线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2.2.1 根据主、从动轮节曲线求传动比 | 第19-20页 |
2.2.2 根据主动轮节曲线及传动比求从动轮节曲线 | 第20-21页 |
2.3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机构松弛量计算方法 | 第21-27页 |
2.3.1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机构的计算坐标系建立 | 第21-22页 |
2.3.2 节曲线等周长计算及凹凸性判断方法 | 第22-24页 |
2.3.3 三次非均匀B样条拟合算法 | 第24-25页 |
2.3.4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机构带长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2.4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机构张紧轮自动寻优算法 | 第27-29页 |
2.4.1 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28页 |
2.4.2 约束方程的建立 | 第28-29页 |
2.5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计算实例对比与分析 | 第29-34页 |
2.5.1 不同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机构对自动寻优算法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2 不同传动比规律对自动寻优算法的影响 | 第30-33页 |
2.5.3 不同变量绝对范围值对自动寻优算法的影响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非圆同步带传动“类多边形效应”的计算方法研究 | 第36-44页 |
3.1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类多边形效应”的产生原因 | 第36页 |
3.2 基于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类多边形效应”的传动比规律研究 | 第36-38页 |
3.3 基于类多边形效应的非圆同步带传动性能的计算实例分析 | 第38-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机构试验研究 | 第44-59页 |
4.1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机构试验台整体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4.2 试验设备及步骤 | 第45-46页 |
4.2.1 试验设备 | 第45-46页 |
4.2.2 试验步骤 | 第46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7页 |
4.3.1 空载试验 | 第46-48页 |
4.3.2 负载试验 | 第48-56页 |
4.3.3 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4.4 试验误差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在双曲柄五杆式栽植机构上的应用研究 | 第59-70页 |
5.1 非圆三轮同步带驱动的双曲柄五杆机构的机构简介 | 第59-60页 |
5.2 非圆三轮同步带驱动的双曲柄五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第60-63页 |
5.3 非圆三轮同步带驱动的双曲柄五杆栽植机构的参数化设计平台的建立 | 第63-66页 |
5.3.1 非匀速双曲柄五杆栽植机构设计与分析参数化设计平台的建立 | 第63-65页 |
5.3.2 非圆三轮同步带传动优化方法参数化设计平台的建立 | 第65-66页 |
5.4 非匀速双曲柄五杆机构的计算实例与分析 | 第66-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总结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