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的法律适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及路线 | 第13-15页 |
一 知假买假概述 | 第15-20页 |
(一)知假买假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知假买假的形成原因 | 第16-18页 |
1 外部因素 | 第16-17页 |
2 内部因素 | 第17-18页 |
(三)知假买假的现实意义及法律评价 | 第18-20页 |
1.知假买假的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2.知假买假的法律评价 | 第19-20页 |
二 知假买假人的消费者身份之分析 | 第20-28页 |
(一)国内外对消费者概念的理解 | 第20-23页 |
1 国内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 国外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 | 第21-23页 |
(二)知假买假人是消费者的争议 | 第23-24页 |
1 知假买假人无“生活需要消费”目的 | 第23-24页 |
2 知假买假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 第24页 |
(三)知假买假人属于消费者 | 第24-28页 |
1“生活消费目的”应做广义解释 | 第24-25页 |
2 正确区分消费者与消费者赔偿 | 第25-26页 |
3 知假买假具有法经济学价值 | 第26-28页 |
三 知假买假中的欺诈分析 | 第28-37页 |
(一)法律对欺诈的规定 | 第28-29页 |
(二)关于经营者欺诈的争议 | 第29-33页 |
1 经营者欺诈是单方行为 | 第29-30页 |
2 消费欺诈与错误认识无关 | 第30-31页 |
3 低价网购中的欺诈争议 | 第31-33页 |
(三)经营者不构成欺诈 | 第33-37页 |
1 民法中欺诈以错误认识为前提 | 第33-34页 |
2 正确区分民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 | 第34-35页 |
3 消费者救济权不应被滥用 | 第35-37页 |
四 知假买假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 | 第37-45页 |
(一)知假买假的司法适用现状 | 第37-38页 |
(二)不同地区法院判决的分析 | 第38-41页 |
1.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 | 第38-39页 |
2.吉林省高院的观点 | 第39页 |
3.北京市第三中院的观点 | 第39-40页 |
4.广东省高院的观点 | 第40-41页 |
(三)法律适用混乱形成的原因 | 第41-45页 |
1、惩罚性赔偿暂无统一法律标准 | 第41-42页 |
2、行政部门观点动态变化 | 第42-43页 |
3、政府监管失灵与惩罚性赔偿激励 | 第43-45页 |
五 知假买假法律适用的完善建议 | 第45-51页 |
(一)立法区分良性打假与恶性打假 | 第45-46页 |
(二)明确知假买假人与经营者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 第46-47页 |
(三)赋予法官赔偿额度自由裁量权 | 第47-49页 |
(四)建立消费维权公益诉讼制度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