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多糖生物絮凝剂概况 | 第14-16页 |
1.2 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第16-23页 |
1.2.1 多糖的提取 | 第16-19页 |
1.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9-23页 |
1.3 生物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3-29页 |
1.3.1 生物絮凝剂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1.3.2 生物絮凝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1.4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多糖生物絮凝剂的分离纯化 | 第31-46页 |
2.1 前言 | 第31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1页 |
2.2.1 菌种及培养基 | 第31页 |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2.3.1 培养方法 | 第31-32页 |
2.3.2 絮凝活性测定 | 第32页 |
2.3.3 生物絮凝剂的活性分布 | 第32页 |
2.3.4 不同有机溶剂对多糖生物絮凝剂的提取 | 第32页 |
2.3.5 生物絮凝剂成分测定 | 第32-33页 |
2.3.6 生物絮凝剂溶液的预处理 | 第33页 |
2.3.7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多糖的分离 | 第33-34页 |
2.3.8 Sephacryl S-400 HR凝胶层析柱对多糖的分离 | 第34页 |
2.3.9 多糖生物絮凝剂在不同pH下的稳定性 | 第34页 |
2.3.10 多糖生物絮凝剂在不同浓度下的絮凝活性 | 第34页 |
2.3.11 多糖分子量的检测 | 第34-35页 |
2.3.1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页 |
2.3.13 多糖中单糖成分的检测 | 第3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2.4.1 多糖生物絮凝剂的活性分布 | 第35-36页 |
2.4.2 不同有机溶剂对多糖生物絮凝剂的提取 | 第36-37页 |
2.4.3 溶液pH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4 醇沉时间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5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多糖的分离 | 第39-40页 |
2.4.6 Sephacryl S-400 HR凝胶层析柱对多糖的分离 | 第40页 |
2.4.7 多糖生物絮凝剂在不同pH下的稳定性 | 第40-41页 |
2.4.8 多糖生物絮凝剂在不同浓度下的絮凝活性 | 第41-42页 |
2.4.9 多糖的分子量 | 第42-43页 |
2.4.10 生物絮凝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2.4.11 生物絮凝剂的成分分析 | 第44-45页 |
2.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生物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46-59页 |
3.1 前言 | 第46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6页 |
3.2.1 菌种及培养基 | 第46页 |
3.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3.3.1 培养方法 | 第46-47页 |
3.3.2 生物絮凝剂的预处理 | 第47页 |
3.3.3 生物絮凝剂处理刚果红废水的方法 | 第47页 |
3.3.4 生物絮凝剂处理含Pb~(2+)废水的方法 | 第47-4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3.4.1 生物絮凝剂在刚果红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48-54页 |
3.4.1.1 溶液pH值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1.2 絮凝剂的投加量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1.3 阳离子盐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1.4 温度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1.5 沉降时间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 | 第52页 |
3.4.1.6 絮凝剂处理刚果红废水效果图 | 第52-54页 |
3.4.2 生物絮凝剂在含Pb~(2+)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54-58页 |
3.4.2.1 溶液pH值对Pb~(2+)吸附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2.2 生物絮凝剂浓度对Pb~(2+)吸附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2.3 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Pb~(2+)吸附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2.4 离子强度对Pb~(2+)吸附的影响 | 第57-58页 |
3.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4.1 结论 | 第59页 |
4.2 创新点 | 第59-60页 |
4.3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附录 | 第70-76页 |
在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