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非法集资犯罪的含义 | 第13-16页 |
1.1.1 非法集资的概念 | 第13页 |
1.1.2 非法集资的特征 | 第13-14页 |
1.1.3 非法集资与合法集资的联系与区别 | 第14页 |
1.1.4 非法集资犯罪的种类 | 第14-16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 农村非法集资类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 第23-38页 |
2.1 农村非法集资类犯罪的现状 | 第23-28页 |
2.1.1 整体发案状况 | 第23页 |
2.1.2 案发地域分布 | 第23-24页 |
2.1.3 案件类别情况 | 第24-25页 |
2.1.4 犯罪手段方式 | 第25-26页 |
2.1.5 非法集资名义 | 第26-27页 |
2.1.6 集资用途状况 | 第27-28页 |
2.2 农村非法集资类犯罪特点 | 第28-35页 |
2.2.1 信任关系在非法集资中作用突出 | 第28-29页 |
2.2.2 犯罪周期长 | 第29-30页 |
2.2.3 被害人数多 | 第30-31页 |
2.2.4 涉案金额大 | 第31-32页 |
2.2.5 调查取证难 | 第32-33页 |
2.2.6 追赃难、农民损失大 | 第33-34页 |
2.2.7 易引发群体事件和次生案件 | 第34-35页 |
2.3 农村非法集资类犯罪的主要形式 | 第35-38页 |
2.3.1 利用农村特有的产业非法集资 | 第35页 |
2.3.2 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法集资 | 第35-36页 |
2.3.3 利用农村社会热点作为非法集资的突破口 | 第36-37页 |
2.3.4 假借投资理财机构非法集资 | 第37页 |
2.3.5 以金融创新为幌子实施非法集资 | 第37-38页 |
3 农村非法集资类犯罪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38-45页 |
3.1 宏观社会背景视角 | 第38-39页 |
3.1.1 金融体制与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 | 第38页 |
3.1.2 规避金融风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8-39页 |
3.1.3 社会控制措施存在缺失 | 第39页 |
3.2 犯罪人视角 | 第39-41页 |
3.2.1 犯罪人逐利心理驱使 | 第39-40页 |
3.2.2 犯罪人相对剥夺感强烈 | 第40页 |
3.2.3 犯罪人法律意识不强 | 第40-41页 |
3.3 被害人视角 | 第41-43页 |
3.3.1 农民收入增加而投资渠道狭窄 | 第41-42页 |
3.3.2 盲目追求高经济收益、缺乏风险意识 | 第42页 |
3.3.3 农民对非法集资类犯罪的认知不足 | 第42-43页 |
3.4 监管方视角 | 第43-45页 |
3.4.1 监管部门对农村地区重视不足、监管缺位 | 第43-44页 |
3.4.2 监管职责不明确、未形成有效监管 | 第44-45页 |
4 农村非法集资类犯罪防控对策建议 | 第45-52页 |
4.1 实行综合治理、形成立体防控体系 | 第45-47页 |
4.1.1 加强顶层设计、创新金融体制 | 第45页 |
4.1.2 完善立法、严格规范 | 第45-46页 |
4.1.3 整合资源、形成化解矛盾的整体合力 | 第46-47页 |
4.2 从严有效打击犯罪 | 第47-49页 |
4.2.1 加大打击力度、提升犯罪成本 | 第47-48页 |
4.2.2 拓宽融资渠道、弱化相对剥夺感 | 第48-49页 |
4.3 加强防范、提升服务水平 | 第49-51页 |
4.3.1 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拓宽农民的投资渠道 | 第49页 |
4.3.2 推动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 第49-50页 |
4.3.3 加强非法集资类犯罪宣传、提高农民防范意识 | 第50-51页 |
4.4 完善监管、实现有效管控 | 第51-52页 |
4.4.1 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建立统一领导机构 | 第51页 |
4.4.2 加强沟通、完善联合执法体系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