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3 空化效应产生的机理 | 第13-14页 |
1.1.4 空化破坏机械的机理 | 第14-15页 |
1.2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2.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几何模型与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3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20页 |
2.1.1 物体模型的建立 | 第17-19页 |
2.1.2 计算网格的划分 | 第19-20页 |
2.2 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2.2.1 流体基本控制方程 | 第20-22页 |
2.3 平均空化模型的建立 | 第22-31页 |
2.3.1 基本方程 | 第22-23页 |
2.3.2 空泡力学模型 | 第23-27页 |
2.3.3 0方程模型 | 第27-29页 |
2.3.4 1方程模型[28] | 第29-31页 |
2.4 边界条件以及起始条件的设置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泵内空化分布以及成因分析 | 第34-49页 |
3.1 流体域几何参数取值确定 | 第34-35页 |
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5-47页 |
3.2.1 流体域整体空化分布以及产生机理 | 第35-37页 |
3.2.2 排水卸荷槽空化的产生以及机理 | 第37-41页 |
3.2.3 柱塞腔与配流盘吸水口接触产生空化的分布以及机理 | 第41-43页 |
3.2.4 配流盘区域空化的产生以及机理 | 第43-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关键结构参数对泵内空化影响 | 第49-63页 |
4.1 斜盘倾角对各部件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50-58页 |
4.1.1 斜盘倾角对柱塞腔的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4.1.2 斜盘倾角对配流盘吸水区域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4.1.3 斜盘倾角对吸水口区域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55-58页 |
4.2 一级卸荷槽深度对其空化程度与柱塞腔压力脉动的影响 | 第58-61页 |
4.2.1 一级卸荷槽深度对卸荷槽区域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2 一级卸荷槽深度对柱塞腔压力脉动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动态参数对泵内空化的影响 | 第63-77页 |
5.1 排水口负载压力对各部件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63-70页 |
5.1.1 排水口负载压力对柱塞腔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5.1.2 排水口负载压力对配流盘吸水区域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65-69页 |
5.1.3 排水口负载压力对吸水口区域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5.1.4 排水口负载压力对卸荷槽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70页 |
5.2 缸体转动速度对各部件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70-75页 |
5.2.1 缸体转动速度对柱塞腔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2 缸体转动速度对配流盘吸水区域程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3 缸体转动速度对吸水口区域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5.2.4 缸体转动速度对吸水口区域空化程度的影响 | 第74-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