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外倾肋拱桥施工控制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拱桥发展 | 第12页 |
1.2 系杆拱桥发展 | 第12-14页 |
1.3 施工监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系杆拱桥分类 | 第15-17页 |
1.4.1 刚度划分 | 第15-16页 |
1.4.2 上下部连接方式划分 | 第16页 |
1.4.3 吊杆相对位置划分 | 第16-17页 |
1.4.4 拱肋与行车道的相对位置划分 | 第17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施工监控目的及目标 | 第18-19页 |
1.6.1 施工监控目的 | 第18页 |
1.6.2 施工监控目标 | 第18-19页 |
2 施工过程监测与控制方法 | 第19-30页 |
2.1 施工监测方法 | 第19-24页 |
2.1.1 满堂支架监测方法 | 第19-20页 |
2.1.2 挠度变形监测方法 | 第20页 |
2.1.3 主拱肋坐标监测方法 | 第20页 |
2.1.4 应力应变监测方法 | 第20-22页 |
2.1.5 索力监测方法 | 第22-24页 |
2.2 施工控制方法 | 第24-26页 |
2.3 大桥主要施工工序 | 第26-27页 |
2.4 大桥施工阶段重难点 | 第27-28页 |
2.4.1 主梁浇筑阶段 | 第27页 |
2.4.2 张拉钢绞线阶段 | 第27-28页 |
2.4.3 吊杆张拉阶段 | 第28页 |
2.4.4 满堂支架拆除 | 第28页 |
2.5 大桥施工流程图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全桥数值仿真分析 | 第30-38页 |
3.1 Midas Civil简介 | 第30页 |
3.2 Midas Civil建模原则 | 第30-31页 |
3.3 梁格法简介 | 第31页 |
3.4 工程概况 | 第31-33页 |
3.4.1 主梁 | 第31-32页 |
3.4.2 主拱座 | 第32页 |
3.4.3 主拱肋 | 第32-33页 |
3.4.4 大桥主要技术标准 | 第33页 |
3.5 结构仿真分析模型 | 第33-35页 |
3.5.1 构件仿真模拟 | 第33-35页 |
3.5.2 支撑方式仿真模拟 | 第35页 |
3.5.3 计算荷载仿真模拟 | 第35页 |
3.6 施工阶段划分 | 第35-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全桥施工监控方案及监控成果 | 第38-65页 |
4.1 线形监控方案 | 第38页 |
4.2 主梁应力监控方案 | 第38-39页 |
4.3 主拱肋应力量测方案 | 第39-40页 |
4.4 主拱肋坐标监控方案 | 第40-41页 |
4.5 线形实测成果 | 第41-48页 |
4.5.1 主梁浇筑后 | 第41-43页 |
4.5.2 拆除支架后 | 第43-45页 |
4.5.3 桥面铺装后 | 第45-46页 |
4.5.4 成桥主梁标高测量 | 第46-48页 |
4.6 主梁应力实测成果 | 第48-57页 |
4.6.1 1 | 第48-51页 |
4.6.2 1 | 第51-53页 |
4.6.3 4 | 第53-55页 |
4.6.4 4 | 第55-57页 |
4.7 主拱肋坐标实测成果 | 第57-59页 |
4.7.2 吊杆张拉主拱肋坐标 | 第57-58页 |
4.7.3 拆除支架主拱肋坐标 | 第58-59页 |
4.8 主拱肋应力实测成果 | 第59-63页 |
4.8.1 主拱肋上缘应力汇总 | 第59-61页 |
4.8.2 主拱肋下缘应力汇总 | 第61-63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支架稳定验算 | 第65-91页 |
5.1 混凝土浇筑阶段支架稳定验算 | 第65-70页 |
5.2 成桥阶段支架稳定验算 | 第70-76页 |
5.2.1 施工流程模拟 | 第70-71页 |
5.2.2 荷载分析 | 第71-76页 |
5.3 钢管格构柱稳定性验算 | 第76-87页 |
5.3.1 计算指标 | 第76-77页 |
5.3.2 计算荷载及计算假定 | 第77-79页 |
5.3.3 计算假定 | 第79页 |
5.3.4 钢管拱安装计算 | 第79-87页 |
5.4 单根立柱稳定性验算 | 第87-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全桥索力监测与控制 | 第91-107页 |
6.1 吊杆索力测量影响因素 | 第91-93页 |
6.1.1 边界条件 | 第91-93页 |
6.1.2 抗弯刚度 | 第93页 |
6.1.3 斜度影响 | 第93页 |
6.2 合理成桥索力的确定 | 第93-96页 |
6.2.1 最小弯曲能法 | 第94-95页 |
6.2.2 刚性支撑连续梁法 | 第95页 |
6.2.3 合理成桥索力选取 | 第95-96页 |
6.3 吊杆无应力长度计算 | 第96-99页 |
6.3.1 垂度修正 | 第96-97页 |
6.3.2 锚具修正 | 第97页 |
6.3.3 吊杆下料长度 | 第97-99页 |
6.4 频率法测索力 | 第99-102页 |
6.4.1 激振方式 | 第100页 |
6.4.2 拾振器选取 | 第100页 |
6.4.3 温度要求 | 第100页 |
6.4.4 峰值点选取 | 第100-102页 |
6.5 索力量测结果 | 第102-10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7 吊杆破损、混凝土参数变化敏感性分析 | 第107-117页 |
7.1 吊杆破损敏感性分析 | 第107-114页 |
7.1.1 破损吊杆选取原则 | 第107-108页 |
7.1.2 模拟索力最大根吊杆破损 | 第108-111页 |
7.1.3 模拟索力最小根吊杆破损 | 第111-114页 |
7.2 混凝土参数变化敏感性分析 | 第114-116页 |
7.2.1 容重放大系数为1.1倍 | 第114-115页 |
7.2.2 弹性模量放大系数为1.1倍 | 第115-116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8.1 结论 | 第117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8.3 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