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及防范研究--基于复杂网络视角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涵义 | 第13-14页 |
1.2.2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 | 第14-16页 |
1.2.3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研究检验方法 | 第16-17页 |
1.2.4 总体评价 | 第17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页 |
1.4.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理论分析 | 第20-28页 |
2.1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涵义及特点 | 第20-21页 |
2.1.1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涵义 | 第20页 |
2.1.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 第21-23页 |
2.2.1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信息不对称及银行挤兑理论 | 第22页 |
2.2.3 货币主义下的金融危机理论 | 第22-23页 |
2.2.4 传染与风险溢出理论 | 第23页 |
2.3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 | 第23-27页 |
2.3.1 信用冲击 | 第23-24页 |
2.3.2 融资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冲击 | 第24-25页 |
2.3.3 支付体系与信息渠道冲击 | 第25-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复杂网络理论及银行间网络结构 | 第28-37页 |
3.1 复杂网络理论 | 第28-31页 |
3.1.1 相对网络密度 | 第29页 |
3.1.2 网络平均路径长度 | 第29页 |
3.1.3 网络的聚类系数 | 第29-30页 |
3.1.4 网络中的度及度的分布 | 第30页 |
3.1.5 网络的其他属性 | 第30-31页 |
3.2 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 第31-35页 |
3.2.1 规则的网络结构 | 第31页 |
3.2.2 随机网络结构 | 第31-33页 |
3.2.3 小世界网络结构 | 第33-34页 |
3.2.4 无标度网络结构 | 第34-35页 |
3.3 银行网络结构的属性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网络模型及实证分析 | 第37-50页 |
4.1 实证数据和网络矩阵 | 第37-41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7-39页 |
4.1.2 估算同业头寸矩阵 | 第39-41页 |
4.2 银行间网络结构分析 | 第41-44页 |
4.2.1 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 | 第41-42页 |
4.2.2 网络的度与度的分布 | 第42-44页 |
4.2.3 银行网络的聚类系数 | 第44页 |
4.3 银行系统性风险冲击模拟 | 第44-49页 |
4.3.1 银行间风险传染途径逻辑说明 | 第44-46页 |
4.3.2 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 第46-47页 |
4.3.3 冲击模拟 | 第47-49页 |
4.4 相关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第5章 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 | 第50-56页 |
5.1 事前防范策略 | 第50-53页 |
5.1.1 优化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间拆借市场环境 | 第50-51页 |
5.1.2 降低企业杠杆率,防范房地产市场泡沫 | 第51页 |
5.1.3 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 第51-52页 |
5.1.4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和风险预警机制 | 第52-53页 |
5.2 事中防范策略 | 第53-54页 |
5.2.1 对重点银行实行重点管控 | 第53页 |
5.2.2 切断风险传染途径 | 第53-54页 |
5.2.3 加强舆论和信心引导 | 第54页 |
5.3 事后补救策略 | 第54-56页 |
5.3.1 及时总结经验,妥善开展善后工作 | 第54-55页 |
5.3.2 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正面作用 | 第55页 |
5.3.3 探索完善银行退出机制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