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论文结构与框架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民宿式度假酒店概念综述 | 第19-45页 |
2.1 概念界定和辨析 | 第19-36页 |
2.1.1 民宿式度假酒店的产生和定义 | 第19-21页 |
2.1.2 民宿式度假酒店的发展和现状 | 第21-33页 |
2.1.3 民宿式度假酒店和其他酒店类型的区别 | 第33-36页 |
2.2 旅游景区民宿式度假酒店的特征解析 | 第36-41页 |
2.2.1 保持民宿特点的小规模住宿场所 | 第37-38页 |
2.2.2 结合景区多元性环境的建筑布局 | 第38-39页 |
2.2.3 反映民宿氛围和体验的建筑空间 | 第39-40页 |
2.2.4 体现景区地域性特点的建筑形态 | 第40-41页 |
2.3 旅游景区民宿式度假酒店的类型与特点 | 第41-44页 |
2.3.1 按经营性质分类 | 第41页 |
2.3.2 按空间原型分类 | 第41-42页 |
2.3.3 按建造方式分类 | 第42页 |
2.3.4 按所依托的环境资源分类 | 第42-43页 |
2.3.5 按主题类型分类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与旅游景区环境紧密结合的场地规划设计 | 第45-61页 |
3.1 旅游景区与民宿式度假酒店的联系 | 第45-50页 |
3.1.1 民宿式度假酒店建设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3.1.2 民宿式度假酒店建筑意向与景源特征相一致 | 第48-49页 |
3.1.3 民宿式度假酒店作为住宿功能的补充形式 | 第49-50页 |
3.2 遵循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肌理 | 第50-54页 |
3.2.1 借鉴传统民居空间的布局形式 | 第50-51页 |
3.2.2 延续传统民居空间的建筑体量 | 第51-53页 |
3.2.3 结合传统民居空间的场地塑造 | 第53-54页 |
3.3 融入旅游景区现有的自然景观 | 第54-59页 |
3.3.1 体现环境友好的整体策略 | 第54-55页 |
3.3.2 融合自然风光的边界处理 | 第55-57页 |
3.3.3 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环境 | 第57-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突出民宿式特点的功能空间设计 | 第61-83页 |
4.1 民宿式度假酒店的功能组织 | 第61-67页 |
4.1.1 功能分区 | 第61-64页 |
4.1.2 功能区域的空间分布 | 第64-65页 |
4.1.3 流线组织 | 第65-67页 |
4.2 具有民宿独特氛围的客房空间 | 第67-73页 |
4.2.1 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 | 第67-70页 |
4.2.2 营造鲜明的主题氛围 | 第70-71页 |
4.2.3 营造多元的装饰氛围 | 第71-73页 |
4.3 具有良好交流体验的交往空间 | 第73-81页 |
4.3.1 注重舒适度的室内交往空间 | 第73-76页 |
4.3.2 注重自然感的室外交往空间 | 第76-80页 |
4.3.3 注重联络性的过渡交往空间 | 第80-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体现旅游景区地域性特点的建筑形态设计 | 第83-105页 |
5.1 结合旅游景区景观基质的造型形态 | 第83-90页 |
5.1.1 造型形态与地形地貌的结合 | 第83-87页 |
5.1.2 造型形态与区域建筑特色的结合 | 第87-89页 |
5.1.3 造型形态与周边建成环境的结合 | 第89-90页 |
5.2 延续旅游景区地域特征的建构形态 | 第90-96页 |
5.2.1 保留旅游景区原有民居的建构特点 | 第90-92页 |
5.2.2 从传统民居中提取地域性建构符号 | 第92-93页 |
5.2.3 继承旅游景区民居地域性建筑技术 | 第93-96页 |
5.3 契合旅游景区地段自身特点的空间形态 | 第96-102页 |
5.3.1 外部空间界面的限定 | 第96-99页 |
5.3.2 内部空间界面的表达 | 第99-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5-109页 |
6.1 旅游景区内民宿式度假酒店设计的指导原则 | 第105-106页 |
6.1.1 选址与客源地能级相耦合 | 第105页 |
6.1.2 建筑风格与场地资源相耦合 | 第105-106页 |
6.1.3 文化表达与细节设计相耦合 | 第10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