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肿瘤及抗肿瘤药物现状 | 第11页 |
1.2 褪黑素与抗肿瘤 | 第11-13页 |
1.3 褪黑素的抗肿瘤机制 | 第13-15页 |
1.4 褪黑素抗肿瘤的特征 | 第15-16页 |
1.5 褪黑素的临床研究 | 第16-17页 |
1.6 褪黑素衍生物的修饰 | 第17-18页 |
第2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 | 第18-46页 |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第18-22页 |
2.1.1 硫脲类ML衍生物的设计 | 第18-19页 |
2.1.2 叔胺类ML衍生物的设计 | 第19-20页 |
2.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为靶点的多靶点异羟肟酸ML衍生物的设计 | 第20-22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2.1 仪器 | 第22-23页 |
2.2.2 试剂 | 第23页 |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23-46页 |
2.3.1 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23-32页 |
2.3.2 叔胺类ML衍生物的合成 | 第32-41页 |
2.3.3 异羟肟酸类ML衍生物的合成 | 第41-46页 |
第3章 抗肿瘤活性测定 | 第46-52页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3.1.1 细胞株 | 第46页 |
3.1.2 药物 | 第46-47页 |
3.1.3 仪器 | 第47页 |
3.1.4 试剂 | 第4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3.2.1 样品的配制 | 第47页 |
3.2.2 剂量与分组 | 第47-48页 |
3.2.3 细胞生长抑制试验 | 第48-4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3.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4.1 总结 | 第52页 |
4.1.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第52页 |
4.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52页 |
4.1.3 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 | 第52页 |
4.2 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Ⅰ | 第62-71页 |
附录Ⅱ | 第71-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综述 | 第10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