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8页 |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1.2 研究问题的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基础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3 研究基础 | 第11-13页 |
2 新时代社会治理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3-1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2.1.1 新时代 | 第13页 |
2.1.2 社会治理 | 第13-14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4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4页 |
2.2.3 善治理论 | 第14-15页 |
2.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 | 第15-16页 |
3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 第16-20页 |
3.1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6-17页 |
3.1.1 政府履职不到位 | 第16页 |
3.1.2 基层基础比较薄弱 | 第16-17页 |
3.1.3 法治建设存在欠缺 | 第17页 |
3.2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机遇 | 第17-18页 |
3.2.1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 | 第17-18页 |
3.2.2 社会层面:科技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第18页 |
3.2.3 个人层面:公民素养全面提升 | 第18页 |
3.3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 第18-20页 |
3.3.1 社会治理体系面临重构 | 第18-19页 |
3.3.2 矛盾风险种类翻新、层出不穷 | 第19页 |
3.3.3 权威消解与个人意识觉醒 | 第19-20页 |
4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启示 | 第20-26页 |
4.1 “乡贤评理堂” | 第20-21页 |
4.1.1 “乡贤评理堂”工作主题 | 第20页 |
4.1.2 “乡贤评理堂”的工作目标 | 第20页 |
4.1.3 “乡贤评理堂”的主要功能 | 第20页 |
4.1.4 “乡贤评理堂”的工作路径 | 第20-21页 |
4.2 “老马工作法” | 第21-22页 |
4.2.1 “老马工作法”的核心理念 | 第21页 |
4.2.2 “老马工作法”的基本原则 | 第21页 |
4.2.3 “老马工作法”的制度保障 | 第21页 |
4.2.4 “老马工作法”的具体工作策略 | 第21-22页 |
4.3 “雪亮工程” | 第22-23页 |
4.3.1 政企联动 | 第22页 |
4.3.2 开放共建 | 第22-23页 |
4.3.3 共享共用 | 第23页 |
4.4 有关探索的启示 | 第23-26页 |
4.4.1 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 | 第23-24页 |
4.4.2 多样化方式协同配合 | 第24页 |
4.4.3 多种化渠道分享成果 | 第24-25页 |
4.4.4 系统化推进科技运用 | 第25-26页 |
5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 | 第26-32页 |
5.1 注重开放共治 | 第26-27页 |
5.1.1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 第26页 |
5.1.2 坚持社会协同 | 第26-27页 |
5.1.3 坚持群众自治 | 第27页 |
5.2 强化法治引领 | 第27-29页 |
5.2.1 强化法治思维 | 第27-28页 |
5.2.2 强化法治建设 | 第28页 |
5.2.3 强化法治保障 | 第28-29页 |
5.3 深化科技运用 | 第29-30页 |
5.3.1 在“建”上打基础 | 第29页 |
5.3.2 在“联”上促融合 | 第29页 |
5.3.3 在“用”上强拓展 | 第29-30页 |
5.4 遵循治理规律 | 第30-32页 |
5.4.1 注重“人”的专业化 | 第30页 |
5.4.2 注重管理的专业化 | 第30页 |
5.4.3 注重方法的专业化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