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以N市中国银行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2 个人理财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2.1 个人理财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2 农民工的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2.3.2 营销组合7Ps理论 | 第17-18页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3 中国银行农民工个人理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5页 |
3.1 中国银行农民工个人理财的现状 | 第21-23页 |
3.1.1 针对农民工在售理财产品情况 | 第21-22页 |
3.1.2 区域渠道建设 | 第22-23页 |
3.1.3 理财产品宣传和办理途径 | 第23页 |
3.2 中国银行农民工个人理财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3.2.1 个人理财起点金额高 | 第23页 |
3.2.2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 第23-24页 |
3.2.3 理财产品创新乏力 | 第24页 |
3.2.4 缺乏有针对性的渠道建设及宣传手段 | 第24-25页 |
4 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第25-38页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第25-27页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第25页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25-26页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第26页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26-27页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第27-28页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第27页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第27页 |
4.2.3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 第27-28页 |
4.2.4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 第28页 |
4.2.5 替代品的威胁 | 第28页 |
4.3 客户需求调查与分析 | 第28-38页 |
4.3.1 N市概况 | 第28-29页 |
4.3.2 问卷调查与处理 | 第29-30页 |
4.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38页 |
5 N市中国银行农民工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 | 第38-45页 |
5.1 产品策略 | 第38-39页 |
5.1.1 起购金额满足广大农民工需求 | 第38页 |
5.1.2 设计安全性高的理财产品 | 第38页 |
5.1.3 增加理财产品的附加价值 | 第38-39页 |
5.1.4 发挥理财产品的品牌效应 | 第39页 |
5.2 价格策略 | 第39页 |
5.3 渠道策略 | 第39-41页 |
5.3.1 加强传统渠道建设 | 第39-40页 |
5.3.2 加强三方合作,提升渠道功能 | 第40页 |
5.3.3 加强网络、电子渠道建设 | 第40-41页 |
5.4 促销策略 | 第41-42页 |
5.4.1 开办理财讲座和培训,普及个人理财知识 | 第41页 |
5.4.2 加大营销力度,营造品牌效应 | 第41页 |
5.4.3 建立口碑宣传,树立典型客户 | 第41页 |
5.4.4 利用节日返乡热潮,实施密集型营销 | 第41-42页 |
5.5 人员策略 | 第42-43页 |
5.5.1 加强营销团队专业人才建设 | 第42页 |
5.5.2 科学界定营销人员的岗位职责 | 第42页 |
5.5.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42-43页 |
5.6 有形展示策略 | 第43-44页 |
5.6.1 提升实体环境整体水平 | 第43页 |
5.6.2 提升厅堂营销服务水平 | 第43-44页 |
5.7 过程策略 | 第44-45页 |
5.7.1 提升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 | 第44页 |
5.7.2 优化理财产品的销售流程管理 | 第44-4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