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第一章 南宋诗歌总集的类型 | 第19-35页 |
一 通代总集 | 第19-22页 |
二 断代总集 | 第22-25页 |
三 唱和诗总集 | 第25-26页 |
四 题咏诗总集 | 第26-27页 |
五 地方诗总集 | 第27-28页 |
六 单题材诗总集 | 第28-29页 |
七 家族诗总集 | 第29-30页 |
八 教材类总集 | 第30-32页 |
九 诗社总集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南宋诗歌总集编纂的流变、体例及特征 | 第35-71页 |
第一节 南宋诗歌总集编纂的流变 | 第35-44页 |
一 拓展期: 高宗至宁宗朝 | 第35-38页 |
二 繁荣期: 理宗朝至宋亡 | 第38-44页 |
第二节 南宋诗歌总集的编纂体例 | 第44-56页 |
一 以体相分和以类相分 | 第44-50页 |
二 划分等次 | 第50-53页 |
三 圈点评注 | 第53-56页 |
第三节 南宋诗歌总集编纂的特征 | 第56-69页 |
一 自觉的流派意识 | 第56-61页 |
二 强烈的本朝意识 | 第61-65页 |
三 明确的实用意识 | 第65-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三章 南宋的诗歌总集编纂思想 | 第71-115页 |
第一节 南宋人对诗歌总集编纂意义的认识 | 第71-91页 |
一 对于作者的意义 | 第71-78页 |
二 对于编者的意义 | 第78-89页 |
三 对于读者的意义 | 第89-91页 |
第二节 南宋人论诗歌总集编纂的具体问题 | 第91-114页 |
一 论编纂者的态度 | 第91-96页 |
二 论编纂者的素质 | 第96-101页 |
三 论编纂方法 | 第101-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四章 南宋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以《天台集》为中心 | 第115-167页 |
第一节 南宋地方诗歌总集概论 | 第115-143页 |
一 南宋地方诗歌总集的类型 | 第115-122页 |
二 南宋人的地方诗歌总集编纂观 | 第122-133页 |
三 南宋地方诗歌总集与地理志编纂的相互影响 | 第133-143页 |
第二节 《天台集》编纂研究 | 第143-165页 |
一 《天台集》的编者及成书过程 | 第143-147页 |
二 《天台集》的编纂体例 | 第147-156页 |
三 《天台集》的文献价值 | 第156-165页 |
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五章 南宋唱和诗总集的编纂——以《坡门酬唱集》为中心 | 第167-202页 |
第一节 南宋唱和诗总集编纂概论 | 第167-174页 |
一 南宋唱和诗总集的类型 | 第167-169页 |
二 南宋唱和诗总集编纂的特点 | 第169-174页 |
第二节 《坡门酬唱集》编纂研究 | 第174-201页 |
一 编纂背景 | 第174-180页 |
二 《坡门酬唱集》的编纂体例 | 第180-193页 |
三 《坡门酬唱集》的价值与不足 | 第193-201页 |
小结 | 第201-202页 |
第六章 南宋教材类诗歌总集的编纂——以《诗林广记》为中心 | 第202-264页 |
第一节 南宋教材类诗歌总集编纂概论 | 第202-218页 |
一 南宋教材类诗歌总集编纂的动因 | 第202-211页 |
二 南宋教材类诗歌总集编纂的特征 | 第211-218页 |
第二节 《诗林广记》编纂研究 | 第218-262页 |
一 《诗林广记》的编纂体例 | 第218-235页 |
二 《诗林广记》选源考 | 第235-250页 |
三 《诗林广记》编纂的不足及其文献价值重估 | 第250-262页 |
小结 | 第262-264页 |
结语 | 第264-266页 |
附录一 南宋诗歌总集叙录 | 第266-315页 |
附录二 南宋前地方诗歌总集叙录 | 第315-32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24-335页 |
后记 | 第335-336页 |